知不足者好学,耻下问者自满——论高中语文教学问题意识的培养
2013年8月08日 14:26 作者:张华中张华中
(河源市东源县东源中学,广东 河源 517500)
摘 要:受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我国多数学生往往只会考试,不会思考,更谈不上创造性思维,因此,新时期对语文教学的要求,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质,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确立,个性得以发展,最终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问题意识;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问题意识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一)何为问题意识
在人们的认识活动中,经常会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并由此产生一种怀疑或者困惑状态,这种心理状态促使人们积极思维,认真探究,不断的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对于这种思维的心理品质,心理学上称之为“问题意识”[1]。在高中语文学习阶段,要想获得语文能力的提高、离不开对已有文本的质疑、对已有观念的追问。因此,问题意识的培养是刺激学生进行积极思维、激发学生创造力的重要手段。
(二)当前问题意识培养现状
与西方相比,中国现行的教育是一种“去问题化”的教育[2]。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以知识为中心,把问题的消除作为最终目的,不注重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因此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其问题意识将不断的被弱化,不仅使课堂学习气氛越来越沉闷,而且严重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能动性;另外,当今的教学评价机制不合理,这也是导致学生缺乏问题意识的重要原因,在对课文的理解方面,学生不愿从自己的视角出发,而是根据以往的答题经验,通过对答案的猜测来组织答案,且一旦猜对了答案,便停止了对问题的进一步思考。
(三)培养问题意识的迫切性以及意义
没有提问便没有回答,一个好的提问比一个好的回答往往更有价值。问题的提出是创造力得以提高的重要前提,亦是创造力的表现形式[3]。对知识的掌握固为重要,但对真理的追求更为重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能够使学生主动地发现问题,进而思考问题,从而解决问题,并且在这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中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使其思维得以发散、个性得以发展、品质得以锻炼,主体性逐步形成。对于高中语文教学的自身发展来讲,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亦是适应社会文化发展,优化语文教学的迫切需要,因此,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学生问题意识培养,势在必行。
二、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一)建立民主、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
教学是一个相互沟通、交流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只不过是一个水平相对高的对话者,并不是绝对的权威,特别是在如今信息爆炸的时代,身为教师也有许多未知的知识。因此,教师应该和学生保持平等的交流关系,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我讲你听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放下心理包袱,从而勇敢的提出问题。首先,教师要转变自己的角色,由知识的讲授者变为课堂学习的引导者,让学生成为教育教学的主体,与学生之间进行民主、平等的思想交流;其次,以“问”来组织教学,以“问”定教学目标,不拘泥于问题难易,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不自觉的提出问题,鼓励学生提出各式各样的问题;最后,要多对提问的学生进行鼓励,善待学生提问,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要保护其来之不易的提问热情,切勿轻易打击学生自信心。
(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
在现实教学中,不少高中生缺乏正确的学习动机,表现为只关注自己的学习成绩以及老师对自己的评价,对于课本之外的事物缺乏思考,对教师的观点、讲解亦无任何异议,久而久之问题意识就在惰性思维中逐渐消失了。因此,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一是要告诉学生何为正确的学习动机,即并不是对知识的死记硬背,而是通过对知识的深入理解进而进行灵活运用,且这一过程离不开提出问题、思考问题以及解决问题这三个阶段;二是要
利用一些名人事例来激励学生,如用毛泽东的诗句“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来感染学生,用周恩来总理的名言“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来激励学生;三是要明确提出问题对于端正学习动机的重要性,让学生理解有问题并不是丢脸的表现,而是勤于思考、认真学习的表现,对于善于提问的同学进行及时的表彰与鼓励。
(三)创设“有问”的新型教学模式
想让学生尽可能多的提出问题,必须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提问环境,让学生有问题问。第一,要注重课前的温故,预习,学生拥有一定的知识储备,才可能与新知识发生矛盾,才可能产生问题,因此,温故、预习是产生问题的前提,温故、预习的越充分,产生的问题就越多;第二,巧用对比,创设情境。例如,在学习小说《故乡》时,教师先主动介绍小说背景及人物关系,再以讲故事的方式对小说进行讲解,从而使学生逐渐放松,进而完全融入小说的人物对话中,之后再选取一篇散文进行对比,从而使学生较为直观的发现问题,明白散文是写实的成份较大,而小说是虚构的成份较多;第三,设置不同梯度的学习目标。通过了解不同学习层次学生的学习状况,为其设置不同的梯度目标,鼓励学生针对一个或者几个问题进行连续性研究,从而培养学生的研究乐趣[4]。
(四)注重与其他学科的有机整合
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学科,与其他学科有着密切关系,适当的把语文与其他学科进行整合,有利于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也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5]。因此,可根据教学文本选择不同的学科知识进行融入,例如教学《捕蛇者说》时,可补充唐朝中期的历史概况,给学生讲解“苛政猛于虎”的税收政策,这既让学生学习了古文,也帮助学生预习或者温故了历史知识,使学生能够多渠道、多角度、多层次的进行思考。
三、结束语
“知不足者好学,耻下问者自满”,“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乃思维之开端,是创造的根基。学生只有养成提问题的习惯,并在提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养成问题意识,才能使其思维得到锻炼,能力得以提升。教师应树立全新理念,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为本,在教学中尊重学生、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耐心帮助学生思考问题进而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刘娥.高中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J].教研天地,2011,(12):28-29.
[2]石学敏.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对策[J].聚焦新课程,2010,(10):3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