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唇沟皮瓣在面部外伤修复中的应用
2011年1月15日 13:08 作者:职称论文2005年1月至2009年2月,我们将鼻唇沟皮瓣用于急诊外伤所致的面中部中等大小皮肤缺损修复共计74处,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教育类论文发表
1.1 临床资料
本组66例,男性49例,女性17例,年龄12~68岁。致伤原因:道路交通伤47例,钝器击伤8例,跌伤11例。病损共74处,受伤至就医时间均在24 h以内。修复部位:鼻部缺损26处,唇部缺损23处,下睑部缺损15处,面颊部缺损4处。采用鼻唇沟轴型皮瓣9处,鼻唇沟任意型皮瓣65处,其中皮下蒂“风筝”皮瓣17处、改良菱形皮瓣25处、舌形皮瓣23处。本组病例缺损的面积最大为5.5 cm×2.5 cm,最小为1.2 cm×1.0 cm。皮瓣设计最大为7.0 cm×3.5 cm,最小1.5 cm×1.0 cm,设计皮瓣的宽度一般为1.5~2.0 cm,老年患者皮肤松弛者皮瓣宽度可达3.0 cm。
1.2 方法
(1)适应证的选择:鼻唇沟皮瓣适用于鼻翼、鼻背部、上下唇及下睑等部位的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修复,皮肤软组织缺损宽度为1.0~2.5 cm,老年皮肤松弛者宽度可达3.0~3.5 cm,且难以直接拉拢缝合或缝合后口唇鼻眼等重要器官移位者。(2)皮瓣的设计原则:根据皮肤软组织缺损的部位及面积的大小设计皮瓣。皮瓣比受区大10 %,以供区拉拢缝合后不引起周围器官明显变形为原则。鼻唇沟任意型皮瓣长宽比例为2 ∶1~3 ∶1,包含面动脉、内眦动脉等知名动脉时,其长宽比例尚可增大。皮下蒂鼻唇沟皮瓣的解剖层次,浅面在真皮下,深面在面部肌肉浅层;内眦动脉岛状皮瓣血管周围应保留约0.5 cm组织,以确保皮瓣的血运。(3)手术方法:手术在局麻下进行,彻底清创,修整创面。按上述皮瓣设计原则,以面动脉的鼻唇沟分支与内眦动脉的连线为轴,在其上选择适当旋转轴点及蒂的长度。使旋转点与缺损的距离最近,蒂长略大于旋转点与缺损的距离,根据缺损的大小与形状标记皮瓣切取面,根据受区创面深度需要决定掀起皮瓣厚度,皮瓣掀起后直接覆盖缺损区或形成筋膜血管蒂的皮瓣经隧道转移后修复缺损,供区创面经皮下分离后直接拉拢缝合,术后局部加压包扎。(4)所有病例伤口愈合1周内外用抑制瘢痕药物2~3个月。
2 结果本组74个皮瓣除3例出现远端部分坏死外,均全部成活,切口Ⅰ期愈合。术后5~7 d拆线。随访3~6个月,修复后的创面外观良好,局部平整,无明显“猫耳朵”,受区没有明显皮肤色差,切口瘢痕不明显,面部各个重要器官如鼻脚、下睑、口角等均无明显外翻或者移位,在功能和外形上均达到满意的效果。
3 讨论 教育类论文发表
鼻唇沟皮瓣血供研究报道较多,血供来源主要有:上部为内眦动脉,下部为有面动脉,内侧有上唇动脉,外侧有面横动脉[1]。这些血管的分支相互吻合,在皮内及皮下形成了密集的微动脉血管网,为其表面的皮肤提供了极为丰富的血运,为鼻唇沟部任何一处均可为蒂形成傍血管的真皮下血管网皮瓣,而无需将主要血管包含在内成活提供了解剖学基础。
面部外伤导致皮肤软组织缺损常见,若早期处理不当,往往会形成明显的瘢痕或继发畸形。因此,颜面部组织缺损修复不仅仅是创面覆盖的问题,还要考虑到外形的改善,尽量做到切口隐蔽,要求修复组织与受区组织在肤色、质地基本一致。所以对不能直接缝合的创面,若勉强拉拢缝合、或用植皮等方法修复创面,则产生增生性瘢痕或导致临近器官移位变形,难以达到美观的理想效果,故最好的方法是局部皮瓣和邻近岛状皮瓣修复[2,3]。我们将鼻唇沟皮瓣作为颜面部组织缺损修复的一个供区,用于面部急诊外伤早期修复,其主要优点是肤色质地与颜面部一致,血供来源丰富,蒂部可设置于皮瓣的任何一侧,转移灵活,供区可直接缝合,缝线瘢痕隐蔽,鼻唇沟或鼻颊沟形态均保持不变,达到了面部外伤缺损早期修复重建的效果,减少了继发畸形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