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体裁衣——浅谈初中语文备课有效性的途径
2013年10月21日 13:19 作者:胡玉良胡玉良
(南京市江宁区丹阳学校,江苏 南京 211100)
摘 要: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有效教学越来越受关注。我认为应重视备课。只有课前准备充分,“预设”全面、深入,课堂教学才会得心应手,课堂生成才会水到渠成,教学时间也会相对充裕,教学才会更有成效。
关键词:初中语文;备课;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课堂上的有效教学越来越受关注,但关注课堂并不是说就不需要关注备课,相反,应越来越重视备课。课前准备充分,“预设”全面、深入,课堂教学才会得心应手,课堂生成才会水到渠成,教学时间也会相对充裕,教学才会更有成效。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认真备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我们花大力气去研究备课,实际是“磨刀不误砍柴工”。那么,在新课改的要求中,如何进行“有效备课”呢?我与许多同行一样思索着。有一次,去裁缝店做衣裳,看着裁缝师傅驾驭自如,轻车熟路的动作。我突然发现这与我们的备课十分相似,于是,我尝试着寻找两者的共同点:
一、“看面料”——研读教材
(一)从普通读者的角度来读教材
这是第一层次的读,大概、简单的读,就像读生活中的一般文章一样。了解主要内容,确定文章的情感基调。
(二)从学生的发展角度去读教材
语文教育主要是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所以教师要细读教材,从学生角度理解文章的内容,从学生角度体会作者的遣词造句、表达方法,从学生的角度去感悟文章的思想感情。
(三)从编者的角度去读教材
教材是一个蕴含着社会文化,凝聚许多专家、编者、作者集体智慧的一个学习材料;是众人根据新课程标准、学生实际精心挑选的一个学习材料。作为第一线的教育工作者,作为教材与学生的连接者,我们要义不容辞地要好桥梁工作——从编者的角度去读教材。
(四)从教材的前后联系中去读教材
特别是新教材的编排,每一组园地不仅围绕一个专题,而且内容之间还相互照应。有些教学要求前面有布置、中间有铺垫、后面有展示和交流,是一个互相联系的有机整体。教师在备课、研读教材时应该从整体上把握教材内容,注意内容之间的联系。
二、“量尺寸”——研究学生
裁缝师傅为客人做衣是先给客人量量身高、肩宽、腹围等,问问客人的职业情况,了解了解性格特点……一切从客人出发,做到全面了解才决定设计款式、动刀裁剪。这样的“量体裁衣”,不就是我们现提倡的“以学生为本”、“以学定教”吗? 所以,要想使教学真正服务于学生,就得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
(一)找准整体学生的学习起点
裁缝师傅的客人有个体和集体之分。如做班服,虽不能像为一个人做衣裳那样肩宽腹围都量,但还是会了解班级的一些基本情况再做决定的,如班级的平均年龄、大概身高、男女人数等。所以,我们教师要想自己的课“穿”在被教班级的身上“得体”,我们备课时就要先从整体学生的学习起点出发,如知识起点、能力起点、情感起点等,教学《旅鼠之谜》时,就可让学生自己先介绍北极及大自然界的一些神秘现象,这样就可以在学生以有知识、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巧妙地设计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未知领域的积极探索,帮助学生在已知、未知中建立起桥梁。
(二)顾及不同学生的个体差异
世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学生会因各自生活经验的差异,现有知识程度的不等,在学习中表现出个别差异。教师的备课设计就要有一定的弹性,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帮助其实现个性化发展。如:现在许多教师布置家庭作业,开放性地设计题型多样、深浅不一、选择性强的作业。有简单积累的、练习运用的、实践拓展的,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选择。这样的备作业就满足了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更好地激发了学生做作业的兴趣,提高了作业的质量。
三、“选款式”——研究教法
咱们不凡看看裁缝师傅的做法。随着时代的发展,经济水平的提高,展现在大家眼前的衣服款式各式各样。时装杂志上、身边人们穿的衣服新潮、漂亮的比比皆是。但裁缝师傅做衣裳不会盲目“拷贝”,什么料子可以做什么样的款式,什么客人适合穿哪种款式,长短、大小,师傅都会因人而异、因料而异地设计。尽量使客人的衣服穿在身上时尚、得体、大方,决不会根据自己的猜想随便做决定。
目前课堂运用的教学方法有很多,如讲授法、谈话法、读书指导法、练习法、演示法、实验法、讨论法、研究法等。但是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不是万能的,每种方法都有它的适用范围与条件。所以备课时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以及不同的教学对象,借鉴他人的先进之处科学地选择一种或几种适应于本学科的教学方法`在一堂教学课中,互相配合使用,落实好实施的程序,这样才有可能达到优良的教学效果。一句话,“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
四、“裁剪、配料”——取舍拓展
了解了材料的属性和客人的具体要求后,裁剪师傅就开始动刀了。裁来做这件衣服用得着的衣料,剪去没多大用处的废料。然后,再增添适当的配料做装饰,使衣服更漂亮、更有特色、更符合客人的口味。决不是本末倒置,拿配料做衣服置主料于一边。
对教学内容的处理也一样,首先我们得“裁剪”“主料”。在对教材充分地理解和把握上,根据学生的需要,截取对本班学生有教学价值的、文学价值的、育人价值的部分,舍弃不重要的“枝叶”。如抓课文的重点、难点展开教学,抓住课文的语言特色加以训练。而不是跨过课文本身做许多的引申和发挥,把语文上成了七拼八凑的大杂烩,丧失语文课应有的语文味。就如一位名师所说的“模糊了文本,就是模糊了语文;遮掩了文本,就是遮掩了语文;失去了文本,就是失去了语文。”
课堂的结束,并不意味着备课的停止。课后的反思,是一种经验的积累;是自身理论的提升;是下一堂课的基础;是下一次备课的借鉴之路。有了更好的理论基础、方法手段,我们就能更漂亮地备好下一堂课。如此良性循环,我们的教学水平将会大幅度地提高,教学工作也会越来越出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