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以就业为导向的两课改革
2010年10月21日 09:06 作者:论文网论文关键词:高职教育 就业导向 “两课”
论文摘要:以就业为导向是国际高职教育的趋势,也是中国高职教育的必然方向。“两课”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时完善学生人格,提高学生素质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从“两课”的目标、内容和方法三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以就业为导向是国际高职教育的趋势,也是中国高职教育的必然方向。第二次国际职业技术教育大会指出:“高职教育是通向未来的桥梁”,“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重振活力和更加协调的高职教育计划,而是开创高职教育与就业结合的新局面”。中国20多年的改革发展,人民群众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在这样的历史阶段,人民群众不仅希望,而且从家庭的角度也有条件送子女接受高等教育。在今后若干年内,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将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迫切需要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正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2003年7月,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提出“以就业为导向”这一重要思想,就是整个高职教育要把服务于社会对职业性人才的现实需求和学生就业,作为最主要的办学方向。
一、以就业为导向,探索“两课”改革的针对性
1以“理论够用、重在实践”为原则。对于“两课”理论,要从强调理论的系统性、完整性、学科性,转向强调理论的实用、有效、够用,从重理论、轻实践转向理论够用、重在实践。从理论对于实践的指导来讲,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指导思想。从“理论够用与重在实践”的原则出发,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一门课程,只需要了解“概论”也就够了,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会用学到的理论去说明、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增强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信心,从而激发努力学习、提高技能的动力。最近,中央宣传部、教育部联合发文,对“两课”的课程做了大幅度的改革,令人耳目一新。这就为“两课”的改革和建设指明了方向,开辟了道路。
2.以培养合格建设者为目标。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数以千万计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是既动手又动脑的应用型、技能型的人才,是具有很强的职业能力和基本素质的高素质人才。职业能力的核心是专业能力。专业能力则是利用专业知识和技能独立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也是学生就业必须具备的关键能力。所谓基本素质,就是当代大学生应具有的正确的政治方向、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自觉的法律意识、与时俱进的开拓精神和创新能力、勇于竞争和自信自强的生活理念、尊老爱幼及关心弱者的良好品格情操、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科学的思维方法及不断探求新知的能力等。为此,在“两课”教学中,要做到五个结合,即教育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与在校努力学习、就业爱岗敬业相结合;教育学生树立崇高理想与职业生涯规划相结合;对学生进行基本道德教育与突出职业道德相结合;鼓励学生个人发展与服务社会经济相结合;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与就业、创业相结合。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全面发展,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3.以“人人成功”为理念。高职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也是大众教育,其教育理念是“人人成功”。高职教育要适应市场的需要,学生毕业才能有工作。因此,从学生入学之日起,就要考虑毕业之后能否找到工作。在学校的三年里,学校应该教给他们适应市场要求的本领,即学会做事的各种职业技能;培养他们在市场经济中生存的能力,即学会做人的各种学问。学生在学校里做好了准备,毕业以后就能很快适应市场,找到工作。大多数高职学生是大众教育的得益者,但又是精英教育的失败者,在他们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挥之不去的失败的阴影。在“两课”教学中渗透“人人成功”理念,正是帮助他们从阴影中走出来,使他们重建自信的钥匙。要学生与自己比,肯定学生的每一个进步,哪怕是极其微小的进步,都是成功的表现,都要给予鼓励。因为每一个学生作为个体都是唯一的,要因材施教,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长处,引导他们扬长避短。所以,在学生中不排纵队,只排横队。与别人比,只要有特长,就是成功。这个特长可能就是这个学生安身立命的本钱,就是他出类拔萃的根据。二、实施素质教育,探索“两课”内容的丰富性
1.“树魂立根”,明理做人。“两课”作为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其核心内容是“树魂立根”。“树魂”,就是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突出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之“魂”;“立根”,就是立民族精神之“根”、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从国家意识、文化认同和公民人格三个层面开展民族精神教育。明理做人,就是使学生“明”做人之“理”。做人要从立志开始,立志必须高远;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加强修养,完善人格,做到“知识广博,学有专长;待人处事,外圆内方;尊老爱幼,讲究礼貌;重于诚信,敢负责任”。要教育学生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学习中华传统文化与吸收人类创造的优秀文化成果的统一,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需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2.强调职业道德,重视生涯规划。“两课”是开展德育教育的主课堂,承担了对高职学生进行公民道德教育的重要责任。要引导学生自觉遵守“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尤其应重视职业道德教育;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尤其应重视、帮助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这是“以就业为导向”在德育教育方面的要求和体现。
3.指导心理健康,培训社交才仪。由于高职学生的生源构成和学业经历决定了不少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着问题,如缺乏自信、眼高手低、吃不起苦、意志薄弱、自惭形秽、自暴自弃等。有的行为粗鲁、不拘小节、不修边幅、语言不文明等。因此,“两课”作为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必须拓展“两课”内涵,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指导和社交礼仪的培训,把培养新时代的淑女和绅士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目标。
三、讲究形式方法,探索“两课”教有的有效性
1.处理好灌输和启发的关系。过去人们认为,工人阶级不能自发地产生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需要灌输,这在某种意义上是对的。然而实际上,之所以马克思主义能成为工人阶级批判旧世界的武器,是因为工人阶级对马克思主义有了认识,知道它有用,是真理,是在黑暗中长期摸索而突然遇见的明灯,因此渴望掌握它。如果工人阶级没有这种认识,没有这种需要,任凭什么理论都只能束之高阁。所以这种认识不能靠灌输,而要靠启发,也就是启蒙。要认识新的历史阶段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样要启发学生的觉悟,使他们对此有兴趣,有弄懂它的愿望,才能学好这门课程。采取举办讲座、沙龙,开展读书活动,组织理论研究社团等形式,选取社会热点、难点,贴近学生生活、社会生活,对学生进行启发,从而激起学生学习理论的兴趣,才能使理论真正“进头脑”。
2.处理好显性和隐性的关系。课堂教学是“两课”的主要形式,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这种带有明显的“教育”标记的教育,称之为显性教育。显性教育由于具有居高临下的态势,不易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需要进行改革。隐性教育就是化“教育”标记为无形,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隐含其中的教育意义,所谓寓教于乐,就是一种隐性教育。校园文化、校风校纪、教风学风、规章制度、大学精神、学校传统、校训、校园环境、校园网络,以及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等等,都具有不可忽视的隐性教育功能。我们必须重视并注意发挥隐性教育的作用。
3.处理好理论和实践的关系。两课教育要改变“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要把社会实践作为“两课”的实践教育。要像建设和开拓职业技能实习实训基地一样,努力建设一批校内外社会实践基地,以开展“两课”的实践教育。学院图书馆、国际赛车场、嘉定区文化馆、外岗镇政府、嘉定欧尚等大卖场,已经成为我院的社会实践基地。这样的社会实践基地可以说是非常多的,像上海的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艺术馆、革命历史遗迹等都可以成为“两课”的社会实践基地。
“两课”教师要指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结束后要进行总结,上升到理论认识。这样对理论的理解就会更加深刻,“两课”教育就会更加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