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自主建构
2012年1月05日 16:51 作者:lunwwcom
【论文关键词】 高校教师 职业道德 自主构建
【论文摘 要】 文章探讨高校教师如何加强职业道德的自主构建,提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是由外部的他律逐步地转化为内在自律的形成过程。教师的自律是教师个人的精神世界自主地、能动地生成与建构的,即自主建构而来的。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自主构建过程包括教师的自我教育、自我修养和教师心理健康的自我维护。
温家宝总理2010年7月13日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教育是心灵与心灵的沟通,灵魂与灵魂的交融,人格与人格的对话。教师应该成为传道、授业、解惑者,成为具有教育智慧的学者,成为人格修养的楷模。”这里的“教师”自然是包括高校教师在内的一切“教师”,教师人格修养的形成过程主要就是教师职业道德的自主构建过程,这是教师职业道德形成的内因。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自主构建过程包括教师的自我教育、自我修养和教师心理健康的自我维护。
一、加强自我教育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自主建构过程,固然要依靠社会的道德教育把相关的职业道德观念与要求“灌输”进去,同时更需要教师本人的自我教育。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这里的自我教育就是教师按照职业道德要求,进行实事求是的自我评价,检查自己的思想和言行是否符合职业道德标准,然后,通过找差距、立目标等方式,激发自己的积极情绪,产生积极进取的心理,战胜内心妨碍良好职业道德形成的消极因素,自觉自愿地用职业道德标准严格规范自己的行为。通过自我教育,不但能使教师不断提高道德修养,还可陶冶情操、提升人格,从而充分发挥教师在良好职业道德形成中的主体作用,更好地承担为国家与社会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神圣使命。
第一,加强自主学习,接受高校教师职业道德教育。自主学习,是教师加强自我教育的必要方法与步骤。教师对职业道德相关要求的认识与接受,是良好职业道德情形成的前提与基础,要想提高教师对职业道德的认识,就必须加强自主学习。首先,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和价值观;其次,学习我国高等教育的德育原则、道德规范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再次,学习相关教育理论,掌握丰富而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
第二,强化教师意识与责任,提高职业道德认知能力。教师意识,是指教师对自己职业的认知与把握,是对自己工作地位和作用的明确认识。高校教师必须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教师职业道德理论知识的学习,了解教师职业道德的本质和特点,明确当今社会对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新标准和新要求,提高职业道德认知能力,从而培养正确的教师意识,并内化为自己的行为规范,积极承担历史赋予的光荣职责。
第三,加强职业道德实践,做教书育人的楷模。教师教书育人过程,就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实践过程,也是其职业道德不断提高、不断完善和不断升华的过程。通过这一过程,高校教师能不断体会和把握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各种道德关系,进而形成正确价值追求与价值评价,不断提高认识、磨练意志、丰富自己道德情感。同时,道德实践也是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展现舞台,教师只有全身心投入到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才能真正体会到教师荣誉感和幸福感,才能激发教师把职业道德认识转化为内心深处的道德情感与追求,并以此指导自己的行动,达到师德境界的升华。
二、加强自我修养
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首先要按照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标准,进行自我教育,其次还要进行反省、对照、体验等心理活动,这些心理活动的过程就是教师的自我修养过程。教师自我修养的目的,就是要把作为理论形态的外在的教师道德要求,转化为教师的个人意识和内心信念,使之成为教师道德行为选择的依据,以适应培养高水平人才的素质要求。[1]
高校教师自我修养的主要方法有:
“慎独”。“慎独”是指一个人在独处、无人监督时,仍能严格要求自己,按照道德原则行事。“慎独”是一种道德修养方法,是道德修养应该达到的一种信念,是一种高度自觉性的表现。[2]高校教师的职业特点是在很多情况下都是独处的,需要“慎独”。“慎独”很重要的,当然也是很不容易做到的,要经历一个不断锻炼的过程。因此,我们提倡高校教师从我做起,从点滴做起,“勿以善小而不为”,自觉磨练和改造自己,从而达到“慎独”境界。
“自省”。“自省”是教师在内心深处按照相应的道德要求进行自我剖析、自我认识、自我改正与提高的过程,是师德修养的一种根本方法,也是一种虽然古老,但行之有效的方法。孔子的“吾日三省吾身”,说的就是要经常检查自己的言行,如有不当之处,及时改正。高校教师要按照我国当前教师职业道德原则,对自己的职业道德高标准、严要求,争取做一个品德高尚、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优秀教师,三尺讲台写春秋,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三、加强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的自我维护
当今时代,高校具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大职能;相应地高校教师也要进行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多项工作。不少高校教师长期进行着超负荷的工作,承担着巨大的工作压力和心理压力,因此,教师必须要注意缓解压力,自觉维护身心健康,特别是心理健康,以提高工作效率。
教师心理健康可使学生受益,如果教师出现心理问题,可能形成道德要求降低甚至失控,严重影响正常的教学科研活动,受害最大的是学生。因此,心理健康是一个教师成为具有高尚师德教师的内在基础条件。
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的自我维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注重调节身心健康
形神兼养即既要注重身体健康,也要注重心理健康。这是我国古代心理保健的一个重要思想。先秦荀子提出“形具而神生”(《荀子•天论》)认为,只有“形与神俱”,形体不敝,精神不散,才能“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3]人的身体和心理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身体出了毛病,就会给心理上带来忧伤、焦虑甚至绝望等不良情绪,进而影响心理健康。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健康的身体是高尚师德最好的载体,也是心理健康的最好载体;在保证身体健康的同时,也要从积极参加文娱活动、培养摄影、音乐、美术等兴趣爱好、读书自省等方面进行自身调节,提高适应能力,保证心理的健康,从而为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
2、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要求教师要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因此,教师在正视自己的同时,还要修身养性,不断提高个人修养,塑造高尚品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人生观是人们对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和观点,教师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才能正确的对待社会、对待工作、对待他们,才能够在教书育人活动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与幸福,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不断增强自信心和自尊心,促进个人心理素质的提高,促进心理的健康发展。
3、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是人与人彼此之间的交往关系,在实际生活中,每个人都有交往的需要。健康、和谐的人际交往具有心理感染、满足精神需要、维护健康心理的功能。培根曾说:“当你遭遇挫折而感到愤懑抑郁的时候,向知心挚友的一席倾诉,可以使你得到疏导。否则,这种积郁会使人致病。”因此,良好的人际交往是个体具有安全感和归属感的重要因素,也是确立良好的自我形象的重要途径。[4]高校教师可以通过和谐的人际交往,增进人与人之间的理解,特别是与领导、与同事以及与学生之间的理解,融洽人际关系,形成让人愉悦的工作环境,心中充满阳光,从而增强工作、生活和学习信心和力量,进而最大限度地减少与避免巨大的心理压力和心理冲突,保持健康心理。
总之,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自主构建是指教师个人接受外来教育的同时,通过自主学习和锻炼,使自己在职业道德上达到一定的境界,是道德成长的“内因”,表现为“自律”。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一切外因最终都要通过内因起作用,教师的他律最后必须落脚在自律上,通过自律表现出来。高校教师职业道德是由外部的他律逐步转化为内在的自律的形成过程,自律在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中起根本作用。教师的自律是教师个人的精神世界自主地、能动地生成与建构的,即自主建构而来的。
【参考文献】
[1][2] 李春秋.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修订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287,288,292.
[3] 王蓓颖.论教师心理健康的自我维护[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16)4,NoZ:32一34.
[4] 吴聪治.论教师心理健康的自我维护[J].教育探索,2002.9:88-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