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剖型钢板治疗52例锁骨中段骨折
2011年3月09日 14:35 作者:论文网我院于2003年6月~2008年6月期间采用解剖型钢板对52例锁骨中段骨折病例进行了内固定,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本组52例锁骨中段骨折病例全部为成年人,其中男性42例,女性10例,年龄 18~78岁,平均43岁。致伤原因:砸伤37例,交通伤8例,跌伤6例,被他人打伤1例。左侧28例,右侧24例。粉碎性骨折43例,单纯骨折9例。2例为重复手术。本组52例均无血管神经损伤和卡压情况。取髂骨植骨3例。
2.手术方法 国家级教育论文发表手术均在气管插管复合静脉麻醉下或颈丛阻滞麻醉下进行。患者仰卧位,患肩下垫一薄枕,沿锁骨骨折处做横形切口。依次切开皮肤,皮下组织,筋膜,然后切开骨膜做骨膜下连同颈阔肌一起剥离,向两侧牵开,牵开骨折断端先探查血管神经以及骨折断端的缺损情况,若有缺损做好取髂骨植骨的准备。待骨折复位良好,植骨放妥后,选择适宜的解剖型钢板。一般我们选择的是6~8孔的解剖型钢板,将钢板贴合于锁骨上面,调整钢板的位置,贴合良好后钻孔,使用的钻头2.5~3 mm为宜,此时注意保护对侧皮质深处的重要结构,测深度后上螺丝钉,使钉尖超过对侧骨皮质1~2扣。粉碎性骨折的43例均采用可吸收线捆扎1~2圈。对于大斜面的骨折也增加可吸收线捆扎,检查固定牢靠冲洗后缝合骨膜,筋膜,皮下及皮肤。术后三角巾悬吊固定3周,3月内避免患肢负重。
结 果
52例随访3个月~3年3个月,平均18个月,无一例发生术后伤口感染,所有病人2周拆线出院。定期复查X片,结果术后6个月以上者锁骨均已有骨痂生长,部分病人骨折完全愈合,已经达到拆除内固定的标准。有2例病人2周拆线出院不遵医嘱,立即下地劳动,1周后自觉病侧锁骨区酸痛,并逐渐出现上翘畸形,来院复诊X片提示螺钉松动,骨折移位,再次给予手术切开复位,同样用解剖型钢板内固定8个月后骨折愈合,给予拆除内固定。讨 论
锁骨呈“S”形架于胸骨柄与肩峰之间,是连接上肢与躯干之间的唯一骨性支架。锁骨位于皮下,表浅,受外力作用时易发生骨折。多发生在儿童及青壮年,发生率占全身骨折的 6%左右[1]。锁骨骨折的典型移位多表现为近端受胸锁乳突肌牵拉向上后移位,远端因肢体重量及胸大肌牵拉向前、下、内侧移位,形成断端短缩重叠移位。目前锁骨骨折的治疗方法有:①悬吊患肢。适宜于青枝骨折、不全骨折或内1/3移位不大的骨折。②手法复位。有移位的骨折,复位固定行“8”字形绷带或石膏固定。③手术治疗。指征是开放骨折,合并血管、神经损伤的骨折;有喙锁韧带断裂的锁骨外端或外1/3移位骨折;骨折不连接。国家级教育论文发表
以往认为内固定方法可视骨折的类型和部位等不同,选择“8”字钢丝、克氏针或钢板螺丝钉固定。手法复位,“8”字形绷带或石膏固定,如固定不牢靠,有多次复位的潜在性,也增加了血管神经及胸膜损伤的机会。如患肢有麻木、疼痛、肿胀、苍白,应随时复查,将固定的石膏作必要的修整,但病人痛苦大,现代人主观上多不乐于接受。钢丝、克氏针固定或钢丝配合克氏针固定有固定不牢,粉碎性骨折易移位,克氏针滑移,退针,内固定失败;针尾刺激,引起疼痛,影响肩关节活动,待骨折愈合骨痂包裹时取钢丝也有一定的困难和风险,甚至有文献报道针进入胸腔、颈内、纵隔等,造成严重后果[2];锁骨呈“S”形,用普通钢板螺丝钉固定时需要大面积剥离骨膜,不利于术后骨的生长,而且钢板需要预弯去贴合锁骨,增加了手术时间及麻醉风险。通过使用解剖型钢板治疗52例锁骨中段骨折,笔者体会:解剖型钢板顺应性好,术中无需预弯,减少了手术时间,降低了麻醉风险,减轻了病人的痛苦,而且能克服钢丝、克氏针固定或钢丝配合克氏针固定的不足,可以避免“8”字形绷带或石膏固定潜在性的治疗风险,减少了血管神经及胸膜损伤的机会,同时解剖型钢板自身的强度可以对抗胸锁乳突肌的牵引力及上肢重力,认为解剖型钢板治疗锁骨中段骨折使用方便,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