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传说源于历史的真实,但其魔幻性特征具有赋予 如唐代安史之乱爆发后,在马嵬驿兵变中必须以杨玉环的 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与事件以全新的面貌及多元的视角 死为令箭。当然,我们以现代人的思维去批驳古代文人的 解读,由此反作用于历史本身。正如钟敬文先生曾言: 思想是不对的,因为在封建文化语境下,民众作这样的价 “任何传说都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因为它们的产生都有 值判断是正常的,且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一定的历史现实作根据的。由于一定社会历史范畴的存 二、现代语境下“人”的复归:悲剧的光环
在,人的幻想不管怎样狂放,也不能脱离当时现实生活的 现代文化语境中,强调发现个人价值,人们不再单一 关系。它的出发点,表现的范围和素材都是不能脱离一定 追求并称颂英雄式的大写的人物,让英雄走下圣坛。另 历史的凭借和限制的。”从阐释学的角度而言,民间传说 外,西方悲剧理论对中国文学批评的巨大影响,这一切都 与历史真实的客观距离,恰恰保存了人民大众的发声空 使得读者在主动拉近自己与民间人物传说的距离,对人物 间,也就是保存了民间传说的诞生条件,是促成历史真实 形象的阐释增添了个人情感的温度。
多元性解读乃至形成民间传说的“功臣”。文章以淮河流 就息夫人传说的个案来看,在当代解读中悲剧色彩更 域息夫人传说为研究个案,探索民间传说的解读在不同文 加凸显。读者不再纠结息夫人的功过是非,而是直视生命 化语境下的异同与反差,尝试为民间传说背后的自由意 本身,为息夫人的悲剧命运感伤。周作人曾评价息夫人的
志、权利意志正名。 故事:“喜欢和死了的古代美人吊膀子的中国文人于是打
一、封建文化语境下的息夫人传说:褒奖与责难共存 坐特作其诗,有的说她好,有的说她坏,各自发挥他们的 息夫人传说在豫南地区乃至整个淮河流域广为流传, 臭美,然而息夫人的名声也就因此大起来了,老实说,这 究其源头还需要从历史中探寻。息夫人,本名息妫,是春 实是妇女生活的一场悲剧,不单是一时一地一人的事情, 秋时期的人物。因容貌倾国倾城,后世称其为“桃花夫 差不多就可以说是妇女全体的运命的象征。”
人”。息夫人一生两嫁,初嫁息国国君,二嫁楚文王。据 息夫人的传说,仍在今天的淮河流域还传颂,年轻人可
史书记载,息夫人是一个杰出的女子,辅佐君王励精图 以从老一辈的息县人那里了解息夫人的生平,但是我们不能
治,为国为民作出很大的贡献。但这些在息夫人的传说中 否定的是民间传说的教育意义或是对年轻人的影响作用日渐
鲜少涉及,传说不及史书笔法端正,传说内容更注重表现 衰微的事实,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息夫人形象的脸谱化。
息夫人的倾国倾城,以至于招来三场国家战争、嫁二夫后 三、窥探中西精神差异:息夫人与美女海伦
的忍辱负重与“三年无言”以及撞城墙殉节而亡这三个主 息夫人传说中提到了息国、楚国、蔡国之间的3场战 要情节。封建文化语境在男权的绝对统治下对息夫人传说 争,而战争的根源就在息夫人倾国倾城的容貌。在古希腊
的解读就基本分为了两个阵营:一是赞誉;二是责难。 传说中的著名的特洛伊战争,长达10年的战斗只为了一个 阵营一:赞誉息夫人的大义和挺身而出,怜惜息夫人 叫海伦的美人,这两则传说在情节方面具备高度相似,但 的个人悲惨遭遇。中国文学有两大传统:一为道统,二为 在价值判断上竟是南辕北辙的结果,这就需要将传说置于 文统。相较于文学为美的文统观点,“文以载道”的思想 其特定的文化背景去考察。
始终占据文学主流。传说在长期流传过程中,息夫人作为 在西方文化语境下,为美而战斗牺牲就具有合理性, 家国情怀、舍身为国的典型符号,形象是悲壮的,在民族 “美”是西方文化中的最高价值评判标准;在中华传统文 存亡面前,息夫人舍生取义,具有很多大丈夫所不及的拯 化的语境下,如此的传说情节自然给息夫人轻松扣上了 救苍生的大义。不同朝代文人墨客也发表了对息夫人的慨 “红颜祸水”的帽子,这是女性的妖魔化,是帝王家的昏 叹,如唐代诗人宋之问的《息夫人》:“可怜楚破息,肠 庸,要受尽后世口舌。在中国,“美”却只是宇宙大化中 断息夫人。仍为泉下骨,不作楚王嫔。楚王宠莫盛,息君 暂时的华彩,多是掌权者的占有物——不仅女性被物化, 情更亲。情亲怨生别,一朝俱杀身。”全诗幽怨肃杀,写 举凡宫室、园林、字画也多为皇帝王公及其附庸所有。在 出了息夫人的内心创伤,但全诗的落脚点在同情而不在敬 中国,美同样是值得珍藏和为之付出的,但在美之上的道
佩,这是值得深思的。 义精神才是贯通古今的精神纽带。
阵营二:讽刺息夫人失节、负义,是使息楚两国交 战、息国灭亡的红颜祸水。杜牧在《题桃花夫人》中云: 参考文献:
“细腰宫里露桃新,脉脉无言几度春。至竟息亡缘底事? [1] 张紫晨.中国古代传说[M].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
可怜金谷堕楼人!”此诗前两句温情脉脉地代息夫人诉说 [2] 江中云.息夫人的传说及思考[J].语文学刊,2011(4).
心中的绝望,但诗的后两句却笔锋一转,直指息夫人是一 [3] 高方.历史原态与文化重写——以息夫人形象迁移为例 切的祸端。“红颜祸水”是中国古代历史中对一类女性的 [J].文艺评论,20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