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参碱联合肝素治疗淤胆型肝炎的临床研究
2011年1月19日 16:46 作者:论文网病毒性肝炎临床常见高胆红素血症。以肝内淤胆为主要表现的淤胆型肝炎,黄疸较深,持续时间长。在慢性肝炎或肝硬化基础上发生的淤胆,为慢性淤胆型肝炎,其发生率较急性者多,预后较差[1]。迅速降低血清胆红素是治疗本病的关键。我院在临床应用苦参碱联合肝素治疗病毒性肝炎时,发现其对淤胆型肝炎退黄效果好,不良反应小,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87例淤胆型肝炎患者为我院2003年9月至2006年10月收治的住院患者,诊断符合2000年西安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学分会、肝病学分会联合修订的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2]。所有患者血清总胆红素(TBIL)>171μmol/L,凝血酶原时间(PT)延长≤5秒,经影像学检查排除肝外阻塞性黄疸。87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46例,对照组41例。观察组中男37例,女9例,年龄16~63岁,平均38.5岁;急性肝炎15例,其中甲肝2例、乙肝3例、戊肝8例、乙戊肝病毒重叠感染2例;慢性乙型肝炎26例;乙肝肝硬化5例。对照组中男33例,女8例,年龄17~64岁,平均39岁;急性肝炎14例,其中甲肝2例、乙肝2例、戊肝7例、乙戊肝病毒重叠感染3例;慢性乙型肝炎24例;乙肝肝硬化3例。两组病例在年龄、性别、慢性肝病基础、血清总胆红素水平和病原学分型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甘草酸二胺、门冬氨酸钾镁、还原谷胱甘肽,对低蛋白血症、腹水患者,适当给予白蛋白或新鲜血浆及利尿剂等一般护肝治疗。观察组在一般护肝治疗基础上,加用肝素(南京新百药业有限公司)50~75mg(溶于0.9%氯化钠注射液100mL或5%葡萄糖注射液100mL中)、苦参碱注射液(永新,扬子江药业)150m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静脉滴注,每天1次,5~7天后复查肝功能及PT,如TBIL无明显变化,PT延长<5秒,肝素加量为100mg/d静滴;PT延长则减量或PT>5秒停用肝素。疗程4周或TBIL正常后停用。会计职称论文发表
1.3 观察指标 治疗前、治疗后每隔5~7天检测TBIL、P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碱性磷酸酶(ALP)、 γ-谷氨酰转肽酶( γ-GT)。TBIL、ALT、ALP、 γ-GT采用日立7600-02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PT采用日本Sysmex CA-1500全自动血凝仪测定。观察患者症状和体征变化,注意有无出血现象。以TBIL治疗4周的变化结合临床症状为疗效标准:(1)显效:症状消失,TBIL正常;(2)有效:TBIL下降50%以上,临床症状好转;(3)无效:TBIL下降不明显(<50%)或不降反升,临床症状无好转。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1.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χ2检验。
2 结果2.1 肝功能变化 观察组治疗后TBIL、PT、ALP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LT、 γ-GT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变化情况 *与对照组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1
2.2 疗效比较 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显效+有效)为89.1%,显著高于对照组6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表2 两组患者疗程结束时疗效比较 *与对照组比较, χ2=5.74,P<0.05
2.3 不良反应 观察组在应用肝素治疗过程中4例出现少量鼻出血,其中2例伴齿龈出血,复查PT与治疗前相比无明显延长,对症处理后恢复。6例PT延长<5秒者,其中5例肝素减量后逐渐恢复正常。有2例因PT延长>5秒最后停用肝素。观察组应用苦参碱过程中有2例感心慌,减慢滴速后症状消失。
3 讨论
病毒性肝炎高胆红素血症是肝细胞对胆红素的摄取、转化和排泄减退所致。肝脏炎症、肝细胞坏死、不同程度的微循环障碍导致肝窦和狄氏腔狭窄和阻塞。肝内胆汁淤积是肝炎患者并发黄疸的主要因素。苦参碱是清热利湿、退黄降酶的中药制剂。基础研究表明,苦参碱能抑制细菌脂多糖(LPS)诱导的巨噬细胞分泌肿瘤坏死因子(TNF)和白细胞介素-6(IL-6)的水平[3],具有保护肝细胞膜、抗免疫性肝损伤、抑制病毒复制和抗纤维化的作用[4]。已有资料证实,静脉应用苦参碱治疗慢性乙型肝炎重度患者,其消退黄疸作用肯定[5]。而肝素有抗凝、抑制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降低血粘度的作用,从而改善微循环,有利于阻止肝窦内微血栓形成,促进肝内微小胆管排泄,促进肝细胞再生,因而有退黄、降酶作用。国内文献报道,肝素对改善肝病的临床症状和生化指标有临床意义[6-7]。会计职称论文发表
我院应用苦参碱联合肝素治疗淤胆型肝炎,与一般护肝治疗相比,苦参碱和肝素联用治疗后患者的TBIL、ALT、ALP及 γ-GT的值比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观察组的总有效率(89.1%)高于对照组(6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5.74,P<0.05)。病毒性肝炎患者常有PT延长,因此有人认为不宜应用肝素。其实,PT延长是肝细胞损害的结果,而微循环障碍加重肝细胞损伤,改善微循环能改善肝功能[8]。我们选择PT延长<5秒的淤胆型肝炎患者,联合使用肝素治疗,出血的不良反应小,可以促进PT恢复正常,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治疗过程中应定期监测肝功能和PT,观察临床症状的变化。肝素应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加大剂量,应用后PT延长者可减量,PT延长>5秒者应停用,避免发生出血现象。本组资料提示,苦参碱联合肝素治疗淤胆型肝炎,在促进黄疸消退、改善肝功能方面有协同作用,黄疸下降快,不良反应小,值得临床应用并进一步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