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社会思潮对高校德育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2011年9月28日 16:53 作者:lunwwcom摘要社会思潮是重要的社会意识形态,其呈现出的新特点迎合了高校大学生的认知模式,对目前高校德育工作提出了挑战。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难度加大,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受到冲击。本文积极探求引领社会思潮的对策,提出了以下途径: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元化社会思潮;加强社会思潮的理论研究;增加德育内容的丰富性,提升其现实社会性和生活化;有意识地加强新媒体话语权;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关键词社会思潮 德育 影响 对策 教师论文发表 教学论文发表 数学论文发表 教师职称论文发表 教育教学论文发表 教育论文发表网20世纪初,世界上各种思潮和理论大量涌入中国,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思潮的丰富表现,真可谓此起彼伏、目不暇接。这些社会思潮都是同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有重大关系并且具有广泛影响的社会思潮。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过程中,很容易受到社会思潮的影响和冲击。认真研究当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适时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弘扬积极影响,化解和抵御负面影响,既有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开展,更有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1 当今社会思潮的概念及特点
社会思潮是指在一定历史阶段,反映一定阶级、阶层和社会群体的利益诉求、情感需要和思想愿望,并有一定的社会理论作指导的社会意识形态和社会心理的思想潮流。社会思潮是社会生活的“晴雨表”,社会变迁的风向标。①它通过影响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进而影响人们的生活观念和行为方式,达到对社会存在的调控、改造和导向作用。当前我们正处在一个社会急剧变革的时代,各种文化相互交流、交融、交锋,社会思潮跌宕起伏。综观当前这些社会思潮的表现形式,其所以能在校园中广泛传播并为青年学生所接受,是因为它们均呈现以下几个特征。
1.1 性质上更具有隐蔽性
从社会思潮本身的性质看,包括积极上进思潮、消极落后思潮、还有一些中性思潮,而且这些性质特征有时并非明显地表现出来,甚至在一定历史时期是以错综复杂或隐性的形式表现出来,使人难以准确把握其性质。全球化趋势带来了各国文化、制度的交流和互动,社会思潮也体现出一种文化、价值观的交流与回应。全球化条件下的社会思潮并没有表现出以往那种较为浓厚的意识形态化和界限分明的特点,而更体现出一种适应外部需要的隐蔽性。尤其表现在关注发展问题、环境问题以及科技问题上,它阻断了人们对它本质的客观认识,具有极大的隐蔽性。
1.2 内容更具现实利益性
以往社会思潮主要集中在抽象层面的学术思想领域,与现实社会的联系大多比较间接。当前一些社会思潮研究转向对当下具体问题的关注,试图从不同视角思考和解决现实问题,更具有现实利益性。马克思指出,人类所奋斗的一切都与利益有关,因此,利益问题始终是人们最先关注的。当今社会思潮始终抓住大学生的这一需求,对社会、民生的关注度有所提高,更加重视制度层面的、可操作层面的问题, 往往针对某些社会问题抛出相应的“药方”。不同思潮代表不同群体、不同阶层的利益,人们接受某一思潮在出于思想认同的基础上,更多地掺杂了现实利益因素,支持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思潮与自身利益要求的相关度。
1.3 发展更具动态性
社会思潮是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必定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认知能力的变化、认识主体的转化而不断变迁和消长,这就显示出了社会思潮的发展动态性。首先体现在我国各种社会思潮此起彼伏。即随着具体的历史条件的变化,一种社会思潮会被另一种社会思潮所取代。在社会思潮存在理论冲突的同时,各种社会思潮也相互渗透、补充和借鉴,相互之间不断分化和组合。社会思潮可以分成国内思潮和国外。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出现了大批国外思潮,这两类思潮相互激荡,并且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经济私有化、“去意识形态化”、利己主义等思潮则很难在本土与外国之间寻找到准确的归属。
1.4 传播渠道更加多样化、立体化
当前的社会思潮在借助书籍、报刊、大学讲坛等传统渠道进行传播的同时,还紧紧依托数字技术、互联网络技术等新媒体技术进行传播,对当代大学生的思维模式、语言特点、行为方式、心理意识等方面产生了重大影响。新媒体所具有开放性、虚拟性、交互性、即时性及多元性特征挑战已有的德育模式。从传播的内容和方式上,社会思潮与大学生的距离更近了,往往紧扣大学生普遍关心的就业、贫困等问题阐述观点,表达方式更加通俗易懂,有的在语言表达上甚至趋向“煽情化”。
2 当今社会思潮影响下高校德育面临的挑战
2.1 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受到冲击,理想信念教育难度加大
处于各种思潮和信息包围中的大学生,对一些西方社会思潮有一种盲从心理,潜移默化的影响是深刻的。资产阶级自由化、全盘西化、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等思潮,极力宣扬社会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的“趋同论”,社会主义能否战胜资本主义的“怀疑论”,资本主义取代社会主义的“取代论”。而大学生思想理论知识匮乏、对党史与国情不够了解,加之高校思政理论课的实效性较低,思想政治教育仅留在理论层面上,缺乏说服力和吸引力。青年学生极易受各种西方思潮影响,在政治观中呈现出多元化趋势,对我国的政治一元化持怀疑态度,理想、信念被弱化,爱国主义教育被忽视。有些大学生被西方文化所“感化”,盲目崇尚西方发达国家制度。在无意识中放弃信念,以反主流文化开始,不断反传统,丢失了理想归属和精神寄托。有些大学生对中国国情了解不足,不能够深刻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和艰巨性,盲目产生悲观情绪。
2.2 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受到冲击
以往的社会思潮主要集中在抽象层面的学术思想领域,与现实社会的联系大多比较间接,多是对社会的宏观解构。当前我国处于社会改革发展关键时期,社会正处在深刻的变革之中。一些社会思潮则直接反映现实需求,主要关注社会问题、民生问题,更加重视制度、体制机制层面的可操作的问题。大学生在急剧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中尤其是利益调整和社会竞争面前无所适从,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心理压力与思想困惑;而西方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等偏激理论主张一切从利益出发来衡量人的价值。部分大学生受此影响,学习和生活上也唯功利化和实用化,甚至把自己的人生信仰也建立在功利基础之上,少数大学生入党动机实用化,把入党作为谋求更好的工作的筹码。价值取向唯功利化、实用化的结果是人为物所役,失去对自由全面发展的自觉追求。在全球化思潮的影响下,西方社会推崇的所谓“普世文明”的文化影响和动摇着大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认识。大学生极易被别国文化所感染,使自身的价值观发生变化。当代大学生反传统、反权威意识的增强,追求人格的独立自主,希望主宰自己的命运,在处理个人和集体、国家的关系时,更看重自我发展、自我利益和自我价值的实现。这种对个性和个人价值的极端推崇,容易淡化对民族、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突出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培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重要任务。
2.3 大学生公民道德教育受到影响
道德观是人们在一定社会中的道德认知水平和道德境界以及社会道德行为的价值标准与评价尺度。它集中反映了社会的价值导向、人们的精神状态和社会的文明程度。受当今西方社会思潮的负面影响,大学生思维的平面化和人生态度的游戏化,从而淡漠传统优良道德而奉行一种现世操作伦理。在所谓的自由主义、消费主义和利己主义等思潮的影响下,一些大学生对奢侈腐朽的生活方式接受较快,追求性自由、自我中心等在大学校园都有不同程度的存在。有些大学生认为世界是不确定的,把生活当作永恒的现在,生活没有远大的目标和意义,享受现在、享受过程是他们的座右铭。在义利观上,为了眼前自己的利益而不择手段。追求个人中心、物欲至上,沉迷于即时行乐、游戏人生。在恋爱观上热衷于“短平快,一脚踹”,“不求天长地久,但求曾经拥有”。有些大学生受社会思潮负面影响毒害,对正确的道德教育产生下意识屏蔽,造成高校德育工作的严重被动局面。因此,提高大学生德育实效性是当务之急。
3 积极探求引领社会思潮的对策
3.1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元化社会思潮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本着尊重多样、包容差异的态度,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思潮。②社会思潮属于人类文化中的一部分,其差异性和多样化是一种客观存在,但尊重差异绝不是放任自流,包容多样绝不是放弃主导。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所以在多元化的社会思潮中处于主导地位,主要是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四个方面内容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和导向性、民族感和时代感,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当前和今后一个很长时期全体社会成员必须遵循的思想追求、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大学生进行主旋律教育,积极推进高校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引导大学生辩证学习当代社会思潮,正确处理好主流意识形态和非主流意识形态的关系。一方面,对能够促进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的社会思潮,积极吸纳;另一方面,针对敌对的社会思潮要给学生讲清楚其来龙去脉及其反动本质,“如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因为其来源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学说,本质上看当然是必须否定的。在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让其真正认识和体会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优越性、科学性和革命性,从而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社会主义的信念,投入到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去。
3.2 加强社会思潮的理论研究,有针对性地介绍、分析、解构社会思潮
长期以来我们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一般不大注意了解非主流社会思潮的状况,就目前高校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而言,具有很强的国家意识形态性质,由专门的队伍从事这类课程的教学,形成了独立的话语体系。而大学生却通过各种渠道了解非常广泛的信息。非主流社会思潮借助于一些大众文化产品、生活方式及以互联网为代表的资讯媒体对大学生们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他们对其知之不全、悟之不透,反而觉得很深刻、很哲理,因而仿效、盲从。
正如马克思所言,“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③高校应加强社会思潮的理论研究,有针对性地介绍、评析和批判非主流社会思潮,在教育内容、方式和机制等方面作相应的调整。通过鼓励、引导学生敢于与西方各思潮展开交流、对话,对其进行解构、批判,削弱其隐藏文化霸权的话语效果,引导学生积极选择、吸纳那些维护、补充主流社会意识形态的社会思潮为我所用,把现阶段的“引进型社会思潮”转化、整合为“输出型社会思潮”,捍卫和实施我们的话语权。④同时,把这些适合我国国情、“为我”的社会思潮向世界传播、辐射。教育内容上:给传统教育内容增添新元素。现有的教育内容,特别是“两课”的内容上主要是正面的核心价值体系方面的内容,基本上没有把各个时段上出现的社会思潮列入教学范围。但学生在课堂外又经常接触这些思潮,在没有正确点拨的情况就容易出现误导。所以与其“堵”不如“疏导”,以开放的态度主动向学生介绍、引进各社会思潮,主动与他们进行对话、交流,对其进行分析、解构,使学生能分辨良莠,把他们先进的思想整合到主流意识形态并加以优选到教材中去,真正起到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目的。
3.3 增加德育内容的丰富性,提升其现实社会性和生活化
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贯穿和渗透政治原则性,同时要增加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丰富性,提升教育内容的现实意义。当今社会思潮其内容具有社会现实性,大多紧扣社会现实问题和人生的困难境遇问题,有些内容契合了大学生的某些心理需求,所以容易引起大学生的思想共鸣和精神关注。这也意味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也应该做适当的调整,变纯粹政治性内容为一定的生活化关怀,才能引起学生的关注。要注意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大学生心理发展需求之间的关联性。它们跟学生越亲近,越生活化,对大学生的影响就越大,学生也更容易接受。这种亲近往往又是通过间接政治社会化的丰富样式表现出来的,从而直接对接着大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际心理感受,使大学生容易产生明显的选择性注意、选择性理解和选择性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丰富化和多样化是吸引大学生注意,并且有助于建立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愿景一体化的重要基础。如果学生老是将思想政治教育看作是一种与自身发展没有多大关系的外部律令及要求的话,就无法达致“建立共同愿景”的境界,至于应该丰富和补充哪些教育内容,则是一个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至少需要将上级的教育要求具体化和细致化,避免出现“上下一般粗”的粗放教育模式。⑤
3.4 变被动应付为主动出击,有意识的加强新媒体话语权
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如何积极主动地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使大学生能够通过现代信息传播渠道接受积极健康的思想文化”这一重要课题,敏锐地抓住了当今世界信息化发展的趋势,要求我们善于运用互联网等新媒体技术,牢牢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因此,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下建设好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主题教育网站或网页意义重大。目前的高校思想教育网站缺乏针对性和与“网民”的沟通与交流。为此,要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专职政工干部中,遴选理论功底和文字能力较强的人员,组成网络评论员队伍。让他们关注网上动态,了解大学生思想状况,围绕着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及时在网站上发表观点正确的文章,牢牢把握网上舆论话语权和主动权,变被动为主动,形成网上舆情强势。高校不但要引导社会思潮,而且要根据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和现实需要,努力去创造新的社会思潮。要根据我国现实生活中提出的新问题,针对大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及时进行理论研究,直面问题,解疑释惑,不断提出新概念、创造新理论,形成新体系。然后层层传播开来,对大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3.5 创新教育方式,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任何理论只有经受了实践的检验才能站得住脚跟。大学生对社会思潮的认识要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得出自己的判断,才能最终说服自己。当今一些社会思潮之所以能在青年学生中产生共鸣并形成误导,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大学生参与实践活动不多,理想主义色彩与情绪化思维活动较浓,对社会思潮中的一些观点的认识和理解常常脱离社会现实。因此,要经常性地对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及时宣布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成绩,积极组织学生走出校门,深入到街道、企业、厂矿、农村、乡镇进行实地参观调查,开展“三下乡”、“四进社区”、志愿者服务、专业实习、生产劳动等活动,让大学生了解社会和国情,耳闻目睹改革开放和现代建设的伟大成就,增强社会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激发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爱国主义精神,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观点和方法分析我国社会转型时期出现的新情况、新现象,自觉地否定和抵制一些社会思潮的错误倾向。通过社会实践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涵的理解,从而主动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自己成长成才的根本指针。
注释
①魏红霞.当代社会思潮的新特点及其对大学生的影响[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8).
②宋萌荣.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N].光明日报,2008-07-29.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
④黄家瑶,陈新来.当代西方社会思潮[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3.
⑤邱柏生,左超.从社会思潮的影响特征看如何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J].思想理论教育,20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