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校企合作的水平、能力与效益,是评判职业教育发展程度、激活职业教育发展活力、凸显职业教育发展能力的主要因素。对产业园区职业教育与园区校企合作互动发展关系进行了分析,以湖南湘江新区为例,分析了园区内产业发展、职业教育发展以及校企合作的现状及问题。
关键词:校企合作;产业升级;湘江新区
一、湖南湘江新区校企合作现状
1.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特色化发展
一是建立了“专业产业”的人才培养机制。如经济贸易管理系针对导游类文化服务市场积极筹划院内旅游公司,两课部针对园区用工素质要求开展的“企业文化雷锋精神”职业素养行动计划,推进了校企合作。二是积极探索院校与企业深度合作的职业教育模式。如积极开展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工作,全院个系部均成立了由园区行企参与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全面参与专业教学过程,提升了学生的就业率,促进了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
2.职业教育产学研结合多元化发展
围绕建设教育强市、推动创业富民的目标,我区中等职业教育坚持“三个对接”,即专业对接产业发展、课程对接岗位要求、人才对接市场需要,依托高校资源,积极开展了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探索,并呈现出七种模式:企业办校、引厂进校、学校办厂、校企联办、半工半读、订单培养、进厂办学。对校企合作模式的有效探索,促进了产学的有效对接,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校企的双赢互惠。
二、湖南湘江新区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存在的问题:
1.合作数量偏少。
由于合作信息不通畅、合作资金不充分、合作法规不健全等多重原因的影响,当前全区企业与职业学校进行的校企合作数量不多,尤其是园区产业规划中的重点企业。例如:中联重科、三一重工、威盛电子等知名支柱产业企业和新兴产业企业,仅与园区内所职业学校建立了合作关系。而全区涉及以上三家企业相关专业的职业学校,却达到家之多。尽管,高新科技的技术要求,并不是所有职业学校、尤其是中等职业学校能够完全达到的,但出于劳动力价格和职业教育背景的培训提升而言,目前的合作数量还是偏少。
2.合作程度不深。
园区校企合作合作各方的利益分配机制不健全,在具体合作运行过程中的权利与义务仍不具体,如合作共建研发实体的各方投资比例与利益分配问题、成果的归属权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主要在于缺乏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机制。园区内职业学校与企业进行的实质性合作较少。除了企业用人高峰期或学校毕业高峰期,校企之间的联系不多,尤其是在师资互派、场地共享、设备捐赠方面,实质性工作推进缓慢。即使有校企之间有定向培养的协议,但由于劳工法规的复杂性对这种校企合约的影响,最后的主动权,还是掌握在企业一方。校企双方“关系型”的权责与义务没有得到落实。合作培养成效偏弱。国内外成功模式均能够因地制宜地结合政府或者市场的优势作用,在具体的产业环境和地域环境中选择合理的主导推动方式。以日本为例,筑波科学城的建立无疑使政府主导功能明显古强势地位的结果,但是,在具体建设过程中,政府能够根据市场产业的需求与产业教育之间的关系平衡变化,注重在相应阶段进行有针对性的扶持政策变更,提供具有明显市场协调色彩的政策服务,从而形成良好的合作培养成效。而湖南湘江新区在合作培养成效的不足体现在:一是人才数量培养不足。在专业技术人员用工需求方面,湖南湘江新区当前用工需求空缺明显。即使是求职人数大于需求人数的初级专业技术人员岗位,求职人数与岗位需求人数也没有超过的比例2 比1(见表1)。与之对应的是,目前湖南湘江新区职业学校毕业生0 的本区就业率只有15%,本区对口就业率就更低,这表明园区职业教育为园区经济服务所输送的人才数量明显不足。
表1 2017 年湖南湘江新区人才市场技能型人才等级供求对比分析
二是人才层次培养体系不完善。预计到2018 年,湖南湘江新区核心产业集群各级各类技能型人才缺口将达到5 万人以上。
人才的专业岗位需求主要分布在机械制造、数控机床、信息科学、新材料科学等高新技术类专业。而目前园区职业学校在响应专业的优势并未集成与凸显,中高职人才培养的资源整合也未形成,直接造成人才培养体系与园区产业发展没有深度对接(见图1)。
图1 湖南湘江新区企业人才需求层次结构
(二)原因分析
1.合作需要的隔闺性
园区发展战略的实施、产业转移的加速和技术应用的升级,导致园区技能应
用型人才的短缺,进而促使相关企业和职业院校抓住发展机遇,不断创新产业生产模式与人才培养模式。职业院校校企合作逐渐从人才安置走向产学合作,与之合作企业也逐渐从沿海企业走向本地企业。但由于从需要到可能再到现实须有时间积累、须有良好的合作环境、须有投入以及合作实践的积累,在政府还未进一步加强协调主导功能的前提下,诸多职业学校与企业之间信息沟通不畅,园区校合作需要的释放程度还处于初始阶段。
2.合作环境的复杂性
湖南湘江新区是长沙的经济重心,湖湘文化敢为人先、自强不息的精神为园区校企合作提供了地源优势和文化环境。但校企合作环境是一个牵涉政治、经济、教育、人文诸多因素的复杂体,同时,校企之间的地缘关系、人际关系以及企业自身的周边环境,都对校企合作的深入开展形成影响。由于受国家有关政策的影响以及周边地方的影响,园区校企合作还是需要一个更富有推动性的环境。合作空间的多元性 作为横向合作,企业与职业院校合作的空间广阔。流程管理、产学结合、文化渗透、职业素养福射、科研项目开发等,都可以成为合作内容。诸多合作内容使校企合作在实践中往往出现范畴狭溢或者趋于行政指导的被动局面。制约园区校企合作空间拓展的因素主要有企业发展状态与职业院校办学思想、教学模式、学生学习态度、教师教学水平等。与沿海发达地区相比,湖南湘江新区校企合作空间发掘不够,合作范畴还趋于狭隙,未成规模。
3.合作水平的局限性
调查显示,多数职业院校都尽量扩大合作企业数量,特别是知名企业的数量,以此提高学校的知名度,一般还未能真正从人才培养的角度寻找合适的企业及其岗位。而一些企业特别是知名企业,处于企业形象和社会声誉考虑,对于职业院校的合作要求往往都表示接受态度,但在具体合作过程中一般都难以为合作培养提供应有的条件。校企合作宏观政策与指导力度不够,理论认识与实践之间存在差距,学校运作机制和企业运作机制、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存在较大差异,企业与学校之间的不协调,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不高,合作势头良莠不齐。
三、结束语:
综上,当前园区院校与企业的合作,虽然普遍建设有合作订单项目,仅停留在毕业生供求的浅层次合作上,企业和学校供需不协调。从宏观层面看,社会对职业教育认同度偏低;从中观层面看,职业教育健康有序发展尚待引导扶持;从微观层面看,区域性职业教育机制体制建设未成体系。特别是近年,一些职业学校专业设置没有紧跟产业,课程体系没有对接岗位,企业参与也缺乏完善的制动促进机制,导致人才培养与经济发展脱节,院校之间缺乏资源整合,校企之间缺乏深度联动。
参考文献:
[1]周雪梅.关于社会转型中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路径[J].
职业教育研究. 2009(12)
[2]姜大源.职业教育立法的跨界思考——基于德国经验的反思[J]. 教育发展研究. 2009(19)
[3]肖洪寿,卢健健.职业教育与工业园区对接机制的构建[J].
教育学术月刊. 2009(08)
作者简介:周南(1982-8 月),男,湖南长沙人,工作单位:长沙商贸旅游职业技术学院经贸学院物流管理教研室主任,职称:副教授,学历: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高职教育管理。
此文属于以下基金课题阶段性成果:
2016 年度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对接园区产业转型升级的校企合作互动研究——以湖南湘江新区为例》,课题编号:
XJK016CZY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