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积极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激励和动员大学生积极投身创新创业实践,是高校教书育人的重要使命和责任担当。高校创业活动已成为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直接驱动力。目前全国的各大高校都在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改革,并且在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设、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实施、大学生创业扶持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就。从地域来看,南方的高校比北方高校的创业改革的脚步要更快,但在发展中还存在高校重视不够,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滞后,与专业教育结合不紧,与实践脱节等问题。
本文从创客的视角研究高校学生创业训练体系的构建路径。
关键词:创客;高校;创业训练;体系
一、“创客”的内涵与特征
(一)创客的内涵
“创客”一词来源于英文单词“Maker”。在中文里,“创”
的含义是:开始做,创造,体现了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一件看似简单的创意作品,在创造过程中可能会遭遇各种困难和挑战,创客享受着这种乐趣,也为社会带来了一种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客”则有客观、客人、做客的意思。客观,体现的是一种理性思维,即创客是一种动手操作、探究体验式的学习方式;客人、做客则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一种良性互动关系。 创客概念的提出,为现今高校创新创业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高校学生创业训练计划实行的现状
自2012 年教育部启动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以来,得到部属和地方高校的积极响应。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立项数量和参与范围达到空前规模。仅2016 年,就有33054 项获得批准立项,其中创新训练项目27375 项,创业训练项目3956 项,创业实践项目1723 项,立项数量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参与高校涉及116 所部属高校和31 个省 (自治区、直辖市)的地方高校,参与学生数量高达115047 人,国家财政拨款资助项目总经费5928 亿元。2013-2016 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立项情况,详见表1。
从表中可以看出,在国家层面上,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共分为三个部分,一是创新训练计划项目,二是创业训练项目,三是创业实践训练项目。其中,三个项目具体占总立项数量的具体比重见表2。在国家批准立项的训练项目中,以创新训练为主,兼有创业训练和创业实践项目。说明在进行大学生创业训练过程中,更注重对于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创新创业精神以及创新创业素质的培养。但是在各高校的实践中,高校学生的创业训练计划主要呈现以下几方面特点:
(一)在申报立项阶段,学生一窝蜂的申报创业训练项目经过近几年对部分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申报调查,发现学生更热衷于申报创业项目,在与学生调研时发现,学生把创业项目训练当成是能挣钱的工具,认为只要申报上了创业项目,就意味着他能创业,能挣钱。
(二)在项目执行阶段,缺乏整合和互动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包括创新训练计划、创业训练计划及创业实践计划,根据每个类别对于学生训练的要求,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是对于各种创新创业教育方式的融合。但是在实践中,我们发现,虽然学校各个职能部门也制定了有关大创计划的管理规定,也定期进行大创计划的检查和督导,但是有些流于形式。创新计划着重训练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以及创新能力,他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创业计划是在创新的基础上,将创业的全部过程通过训练的方式全面而完整的展示在学生面前,并让他们亲身参与;创业实践是在创新和创业训练的基础上,在学生具备了创业所需的创业精神、创业能力、创业知识后进行的真正的创业过程。可以说,“创新训练--创业训练--创业实践”三个训练项目是前后有机整合在一起,通过一步步分阶段的训练,最终使学生具备创业的素质和能力的。但就目前来看,在对学生大创项目进行中期检查或结题验收时,可能学生只是做过一些活动,搞过一些简单的调研,就认为达到了训练的目的,我们认为是片面的。
(三)指导教师指导经验不足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实施主体是本科生,教师起指导和辅助作用,在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中,教师都应该根据项目的不同特点和训练目的,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指导、引导和帮助。
但是实际上,指导老师因为专业知识不对口,教学和科研工作比较繁忙,而疏于对学生的全程指导。
三、“创客”视角下高校学生创业训练体系的构建
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中指出,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教学理念与模式,创新创业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要在专业教育基础上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为重点,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要加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把创新创业教育有效纳入专业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教学计划和学分体系。因此,我们认为,大力引导学生建立创客思维,应将高校学生创新创业训练纳入到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建立起完善的高校学生创业训练体系。
(一)建立“三个层次”的创新创业教育学科体系,为创业训练提供坚实的基础
创新创业本质上是面向高等院校学生的素质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需求的积极态度。主要包括, 激发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自觉性,将其被掩盖的自我潜能激发出来,引导其形成进行创新创业的自我需求。 建构学生创新创业的知识体系,引导学生走出校园到社会中去实践创造。 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精神品质,培养学生把握契机、驾驭风险、市场分析、战略选择、行动实施的品质,更应包括坚守底线、勇于担当、奉献社会的企业家品质。④训练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行动力,增强由创新能力、分析能力、策划能力、协调能力、组织能力为主体的大学生实践能力。
对高校而言,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较强,创业知识和能力比较欠缺。在学科体系设计上,建议按照“三个层次”进行构建。
第一层次,即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础阶段,通过开放式的授课环境,开放式的项目讨论,引导学生逐渐具备科学的创新创业精神和态度,培养学生沟通、合作的能力,这一阶段的课程面向全体学生,并引导学生将新的思维方式运用到专业学习及生活中。第二层次,即创新创业教育的中级阶段,可采用选修课的方式,吸纳有创新创业意愿的学生加入,开始讲授创业学、企业设立、企业运营、创客与信息等课程,补充学生的创业知识。第三层次,即创新创业教育的高级阶段,可借助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平台、创客空间、众创平台等载体,进行实际项目的操作,实现“思维--理论--实践”三步走。
创业教育不是要独立于专业教育之外,像教育部指导意见所提出的,创业教育应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创新创业教育更多的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素质。但我们现在在课程设置方面,很大程度上创业教育与专业是分离的,尤其非经管类专业体现的更加明显。
(二)构建新型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将创业训练理念贯穿到专业学习中
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是素质教育,其教育目标的实现离不开专业教育的支撑。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现实选择。我们的观点是打造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课程体系。
(三)建立合格的创新创业导师队伍,指导学生创业训练和创业实践
在创新创业导师队伍建设上,建议高校引导教师全员参与,转变教育教学思路。一方面,鼓励教师参加各类创业教育培训,培养一批专业的创业理论导师;另一方面,鼓励各专业的专业教师深入各类企业蹲点实践,进入到创客空间进行创新项目的实践,鼓励教师与校外企业、科研院校合作创新创业项目;第三,通过聘请校外专家、各类创客企业家、专业人员担任兼职导师,建立创新创业专家资源库。
在具体指导学生训练时,创新训练项目至少需配备一名相关学科的指导教师,指导教师应具有研究经历和研究能力。指导教师主要负责项目的指导、监督和管理,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明确研究选题和研究内容、确立研究重点和分析方法、设计实验方案和技术路线、全进行实验操作、有效分析处理数据、撰写研究总结报告等。对于指导创新训练项目指导教师可以在自己研究方向相关领域内给予学生指导。而创业训练项目和创业实践项目的指导教师应指导学生选修创业课程,传授创业知识,培训创业能力,教会学生像企业家一样去思考问题,培养学生具备未来创业者的素质,具有战略眼光、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营销能力和决策能力,并具备较好的情商。
(四)建立科学的创新创业人才评价标准,完善创业训练评价机制
创新创业人才评价体系的构建是评判教育实际效果的客观手段,为构建创新创业教育评价体系,确立了正确的人才培养方向和科学的评判标准。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他们普遍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创新的热情,强烈的挑战精神,灵活的应变能力,动手能力强,但文化知识稍显不足。
因此,在评价标准的建立上,可以从学校、教学、教师、学生、资源等方面精选具有代表性的一二级评价指标,优化指标权重,建立科学的、有指导意义的指标体系。例如,对于学校一级的指标,可从思想观念、环境氛围、措施、经费投入等方面进行评价;对于教师一级的指标可从创新精神的培养、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等方面评价。
(五)建立基于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协同创新的实践平台
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开放式教育,需要多元化的资源体系支撑,各高校在开展创新创业的人才培养过程中,资源体系不健全是其一大短板。
1、在高校内部构建良好的创客环境
高校的创新氛围一般比较浓厚,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高校可以在校园中经常开展一些与创客相关的课内外教学活动,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承担责任的独立意识,以目标为导向的契约精神以及对自身负责的企业家精神。
借鉴国内开展创业创新活动比较成功的高校的经验,在校内搭建创客空间。如清华大学在校内建设了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创客空间,成立大学创客空间协会,设立专门的i.Center 训练中心,吸纳具有创客意愿的多专业学生进入。
2、打造创新创业大赛平台,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高校可组织学生参加含金量较高的各类创新创业大赛,比如“挑战杯”科技创新大赛已成为全国性的标志性比赛,近几年兴起的一些有特色的小型比赛,如北京创客孵化大赛、上海创客嘉年华也为学生寻找创新创业平台提供了机遇,
3、建立政企校协同参与的创新创业平台
第一,政府方面应加大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扶持和督导,建立专门的创业扶持资金,对于已经创业的项目,应给与政策、税收等多方面的优惠和支持。
第二,企业方面,从西方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看,发展资本市场和鼓励民间风险投资是美国高校科技创新与市场结合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渠道。我们可以仿照美国高校做法,试点接纳企业界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人才、资金支持和实习岗位,资助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中心,推进产学研合作。
第三,学校方面,应出台具体的创业帮扶政策,多渠道筹集资金设立创新创业启动基金,引入风险管理机制,遵循市场规则,注重实效;借助学校校友会力量,挖掘本校校友中的创新创业典型,邀请回校担任兼职导师,举办创业者讲堂,根据学生的要求,开设系列课程,让学生零距离的接受创业和创新。
参考文献:
[1]杨现民.创客教育的价值潜能及其争议.现代远程教育研究[J],2015.3;
[2] 傅骞.当创客遇上STEAM 教育. 现代教育技术[J],2014.10;
[3]丁艳锋.浙江省大学生创业教育支撑体系建设的调查与对策.创新与创业教育[J],2013.2;
作者简介:白樱(1980-),副教授,研究方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
本文系辽宁省教育厅课题“辽宁创业经济发展对策研究--基于Maker 教育的视角”(课题编号W2015111)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