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想说爱你不容易
2016年3月24日 16:44 作者:赵小慧赵小慧
经常羡慕古人之乎者也,而现代的中学生的作文病句连篇;经常羡慕古人能出口成章,而现代的中学生的作文毫无文采。于是经常幻想能回到古代。其实不同的时代语言都会有差异,李白的诗写得再好,让他唱《双截棍》他也未必会像写诗一样游刃有余。所以,现代人如果能学好文言文,那才是真正有文化底蕴,真正的实力派。
下面是我参加工作几年来对如何学好文言文的几点感悟:
一、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学校每次有语文公开课的时候,听课的人数总是最多。究其原因就是:有意思。但如何使高三的复习课有意思?这是一个很严峻的问题。因为高三的教学目标很明确,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巩固学生知识,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成绩。其实不然,高三语文复习教学,内容繁多、枯燥无味。学生在题海中摸爬滚打极容易诞生厌学情绪,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也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调动学生学文言文的积极性,我在讲人物传记的时候,加入一个小故事,让他们对这个人物记忆深刻。例如在复习《赤壁赋》的时候,学生很不愿意背诵,于是我就穿插了《东坡鱼》这个小故事:苏轼不仅是文学大家,在饕餮美食上也很有一手,苏学士擅长烧鱼,其烹制的鱼堪称一绝。一次,苏轼雅兴大发,亲自下橱做鱼,刚刚烧好,隔着窗户看见黄庭坚进来了。知道又是来蹭饭卡油,于是慌忙把鱼藏到了碗橱顶部。黄庭坚进门就道:“今天向子瞻兄请教,敢问苏轼的苏怎么写?”苏轼拉长着脸回应:“苏者,上草下左鱼又禾。”黄庭坚又道:“那这个鱼放到右边行吗?”苏轼道:“也可。”黄庭坚接着道:“那这个鱼放上边行吗?”苏轼道:“哪有鱼放上面的道理?”黄庭坚指着碗橱顶,笑道:“既然子瞻兄也知晓这个道理,那为何还把鱼放在上面?!”一向才思敏捷的苏轼,这次被黄庭坚整了个十足!
学生听完后哈哈大笑,不禁佩服起黄庭坚的聪明,从而,也知道了黄庭坚是中国古代四大字体蔡苏米黄宗祖之一,是苏轼挚友。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能将材料运用到关于友情的作文中。真正做到了“一学多用”。
二、瞄准高考,夯实基础,狠抓教材
文言文学习就是三个字:字、词、句。而最重要的就是词和句。从词的层面上看,应该从常用实词、常用虚词、词类活用、古今异义(或古今同义)等几个方面进行学习。从句子的层面上看,应该把握几种特殊的文言句式,包括省略句、倒装句、被动句和判断句等。同学复习出现一个误区:只顾拔高,而不回看教材。
所以,我先让同学看“相”字的用法。同学看完以后,都觉得这些句子很熟悉。于是我将《孔雀东南飞》中有关“相”字的用法总结如下:
“相”字的用法
(1)副词:用在动词前,表一方对另一方有所动作,有称代功能。
会不相从许 (指仲卿,可译作“你”。)
及时相遣归 (指代兰芝,可译作“我”。)
登即相许和 (指代媒人,可译作“他”。)
誓不相隔卿 (偏指一方,可不译出。)
(2)副词:用在动词前,表双向动作。互相,彼此。
相见常日稀 (副词,互相,表示双方互相对待的关系。)
六合正相应 (互相)
枝枝相覆盖 (互相)
(3)名词:具有一般名词功能。相貌,宰相。
儿已薄禄相(名词,相貌。)
学生这才恍然大悟,发现确实是“万变不离其宗”,自此以后,学生在复习的过程中,也加大了对教材的重视。这使我们的复习有理有据。
三、重视把握知识系统,多归纳,勤整理。
通过查阅工具书、参考书等方式对词形相同而词义和用法不同的常用实词、虚词进行归纳,对各种句式的具体情况进行整理,并附例句,在知识体系和知识对比中学习。如《烛之武退秦师》中多次出现了“焉”字的用法,我们就可以归纳如下:
① 子亦有不利焉。(啊,句末语气词,表感叹)
② 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代词,为什么)
③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疑问代词,哪里)
④ 且焉置土石(疑问代词,哪里) 《愚公移山》
⑤ 朝济而夕设版焉(兼词,于之)
复习文言文时,让学生多整理、勤归纳。在此基础上,熟练地翻译文言文语段。
四、实战演练,巩固提高
其实如果前面的步骤我们都做好了,那么最后一步也是轻而易举的。因为无论多难的题,只要翻译准确,就都会迎刃而解。有一个口诀总结的非常全面:
熟读全文,领会文意;扣住词语,进行翻译。
字字落实,准确第一;单音词语,双音换替。
国年官地,保留不译;遇有省略,补充词语。
调整词序,删去无义;修辞用典,辅以意译。
推断词义,前后联系;字词句篇,连成一气。
带回原文,检查仔细;通达完美,翻译完毕。
以上是我对文言文教学的一点感悟,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将这几个方面,更好地融会贯通,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扎扎实实的为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做出最大限度的贡献。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五大连池市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