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与挑战
2010年10月16日 09:54 作者:论文网论文关键词:网络 思想政治教育 价值 挑战
论文摘要:互联网已经成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新的重要阵地,既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又在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功效等方面提出了挑战。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指运用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在互联网上针对网民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鲜明的互动性、开放性、综合性、实效性。目前,互联网已经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阵地。在充分认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的同时,互联网也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 毕业论文发表
计算机网络技术作为一种全新信息载体,具有传播速度快、信息容量大、覆盖范围广、可进行多媒体传播、有着高度开放性和全球交互性等特点,这些特点超越了传统思想政治工作媒体的优势,为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已经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新的重要阵地
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是我们党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江泽民同志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讲话,指出:“互联网已经成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新的重要阵地。国内外的敌对势力正竭力利用它同我们党和政府争夺群众、争夺青少年。我们要研究其特点,采取有力措施应对这种挑战。要主动出击,增强我们在网上的正面宣传和影响力。各级领导干部要密切关注和研究信息网络发展的新动向,抓紧学习网络知识,善于利用网络开展工作,努力掌握网上斗争的主动权。”可见,网络思想政治工作是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课题。
(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空间更为广阔,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辐射力、说服力和感染力
首先,网络传播的信息内容是非常丰富的,它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体育、卫生等各个领域,覆盖面很广,从而丰富了思想政治工作资源和学生视野,扩大了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领域,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新的开放性环境和广阔的空间。
其次,网络信息具有跨时空性特征。第一,信息传播没有时间上的限制,每天24小时内几乎都可以上网吸收各种信息,这就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打破了时间上的限制,拓展了时间上的更加广阔的范围;第二,网络信息传播没有地理空间上的界限,高等学校的“围墙”概念将逐步消失,不同高等学校、不同地区乃至不同国家的学生均可以通过网络共享思想政治工作资源,以平等的身份就双方关心的问题进行交流探讨。
因此,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打破时空界限,通过整合高等学校、社会、家庭健康向上思想政治工作资源并形成合力,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辐射力、说服力和感染力。
(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效率更高,增强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及时性,充分体现其迅速扩张和强力渗透性的优势
高等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贵在及时,及时的关键是信息的收集、传递和使用要快,只有做到“快”,才能将工作做在前头,取得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动权。计算机网络被喻为信息的“高速公路”,它的应用与快速发展为我们快速、便捷地掌握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领域的信息提供了可能。由于信息传递的快捷,即使万里之外,也可以“当面”讨论问题、交流思想、交换信息,克服了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所造成的障碍,缩短了时空距离,从而大大提高了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中信息资源的利用率和工作效率。
(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更强,使思想政治工作更富有成效
传统的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方式,基本上是一块黑板、一支粉笔、教师一张嘴,面对日益现代化的社会信息传播手段和新时期的学生,这样的思想政治工作方式很难有吸引力和感染力。网络信息的传播形式已不仅仅是文字,还包括声音、图片、动画甚至是图文、音像并茂的影视画面,这种多媒体思想政治工作技术不仅给思想政治工作的手段、方式、条件、效果等带来全新的变化和新拓展,而且可使学生的多种感官同时感知,身临其境,大大改变了沿袭多年的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方式和手段。网络信息形式的灵活性和互动性,学生在网上可以充分调动眼、耳、手、脑协同工作,强化思想政治工作内容的学习,达到最佳的思想政治工作效果。
二、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挑战
(一)网络信息传播的跨文化特性,使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在弱化网络信息传播的跨文化特性显现出东西方文化的相互渗透与并存,不同意识形态的相互碰撞,不同的思想、各种观念、多种文化在这里交汇,大学生可以不受任何约束地接触任何一种文化及政治观点,便捷地获取第一手材料,同时还可以发表议论,实际上每一个网民既是接受者又是传播者,既是听众又是言说者,有别于报纸和广播电视受众只能一味被动的接受。由于网民多是匿名在线交拄,不同国籍、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不同意识形态以及不同年龄的人在网上交往呈现相当大的复杂性,再加之思想文化的多元化、价值取向多样化,网民的猎奇、逆反心理以及占有、发布信息的心理满足,一些小道消息、假消息、政治谎言在网上招摇过市,网络的各种负面信息很快就消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正面教育效果,这给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形成了很大压力。
(二)网络信息使用的自由化特性,使思想政治工作产生异化
网络既是一个信息的宝库,同时也是一个信息的垃圾场,网络上的各种信息可谓五花八门,学术信息、娱乐信息、经济信息以及各种各样的黄色、暴力信息、不健康的及低级趣味的网上游戏,混杂在一起,形形色色的网站、聊天室等使人目不暇接,一些出于不良目的的人将信息垃圾发送到他人信箱里。因此,网络在传播有效信息的同时,也传播着其它不良信息。由于计算机网络消除了传统媒体的“把关人”,信息传播者和大学生在自由自主地传播和接受信息的互动中,使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末世论”以及封建迷信沉渣泛起,加上大学生生活阅历有限,政治辫别力不高,也难免会在一些不健康思想的传播中迷失方向,受到一些消极、极端、反动信息的影响,形成不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弱化大学生的道德意识,从而冲淡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旋律,使思想政治工作产生异化现象。
(三)网络空间的虚拟特性,使现实社会的思想道德准则受到挤压
现实社会,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个“熟人社会”。道德作为治理社会的另一种有效手段,具有法律所没有的灵活性,其对现实“熟人社会”影响十分普遍和深远。而“网络社会”是一个相对自由的虚拟时空。网络消解了中心,没有起点也没有了终点,仿佛在无边无际的海洋,谁也不是中心,谁又可以自我为中心。网络的虚拟性和隐蔽性也消解现实社会的道德责任感。“在网上没人知道你是一只狗”这句名言是对这一特点的谈谐表达。网络道德更是一种自律,并且更不易被人察觉和监督,失去了外在舆论和传统习惯的制约,仅靠个人内心信念来维系。其结果是,一方面网民们在网上游戏人生,跟着感觉走,无聊、消沉、冷漠,另一方面又拒斤现实社会,依赖于“人机交往”,进而影响其人与人的交流方式和人际关系,造成道德人格的缺失。
(四)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受到挑战
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极大地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交往方式和生活方式。思想政治教育仍沿袭老一套的作报告、念文章、开大会、我讲你听等单一灌输教育方式和“禁、堵”等方法,在网络时代弊端越来越明显。网络时代思想教育对象自主性增强,思想呈现多变性、多元性和复杂性趋势。网络所特有的信息高集成性、双向交流性和可选择性,使人的自主教育和有针对性地接受教育成为可能。然而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目前还不如人意。一方面,网上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少,不健康内容难于控制,另一方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的自主性和选择性,又使网上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无人间津。
(五)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素质有待提高 毕业论文发表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教学手段的运用日益普遍并取得较好的效果。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也同样需要运用现代化手段来适应时代的要求,逐渐改变传统空洞说教的教育手段。而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往往存在网络意识淡薄、计算机操作和网络技术水平差、缺乏接受新鲜事物敏锐性、观念更新不够等不足。网络已经成为一个吸纳、承载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大平台,缩短着人际交往的时间和空间,重塑人类的生存形态。作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只有拥有更多的信息,掌握更多的知识,具备更高的素质,适应和把握网络的特点和要求,才能发挥出思想政治工作的巨大作用和影响力。
(六)西方网络霸权使思想政治工作面临文化上的霸权主义和网络殖民主义的挑战
美国著名的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曾说:“谁掌握了信息,控制了网络,谁就拥有整个世界。”相比于军事霸权,“文化霸权”、“网络殖民”更具杀伤力,由于各国网络技术发展的不平衡,In-ternet的使用仍然是发达的西方国家的用户占优势。据有关资料统计,美国为第一位,占全球用户的54.7%,日本占第二位,发展中国家的用户合起来才占全球用户的20%,网站绝大多数建立在发达国家。比如全球13台顶级域名服务器,就有10台在美国,从而使得发展中国家对网络信息的控制权处于劣势。西方某些国家利用其占用优势的信息控制权,推行其“文化殖民主义”,对落后甚至发展中国家实行“文化侵略”。垄断着网上的信息资源,通过互联网向全球受众不断传递西方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政治制度、文化思想,使思想政治工作正面临着一种文化上的霸权主义和网络殖民主义的挑战。
综上所述,我们在肯定网络传播给人类带来巨大益处的同时,决不能忽视其给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的挑战。我们只有正确把握网络信息传播的特点并在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合理加以利用,加强网站的管理和建设,着实解决网络传播中出现的新问题,积极引导学生增强辫识能力和抵御能力,趋利避害,才能使信息化网络时代的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卓有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