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奴的媒介形象分析
2012年8月24日 16:36 作者:lunwwcom摘 要:本文旨在对当下中国房奴形象进行分析,挖掘隐藏在这种畸形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从马尔库塞的单向度理论视角、从心理学角度对房奴现象进行分析,并对房奴这一媒介形象定位,探析现代人为何会陷入追逐虚假需求的状态。呼吁人们应该树立合理的住房消费观念,遏制这种畸形现象的蔓延。
关键词:房奴;单向度理论;媒介形象;心理学
一、理论视角:单向度的中国房奴现象
马尔库塞关于社会的消费行为的总结中说到,产品起着思想灌输和操纵的作用。任何一种产品,它本身就带有一些规定了的态度和习惯,必然就存在一些思想和情感的诉求,这种状况就把生产和消费的环节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同样也就有了生产和消费相互的吸引。这样的精辟的论述正好验证了中国房产市场这个特有的“房奴”现象。其实在这种生产和消费方式的引导下,也必然产生很多追求虚假消费的人群,很多人都极力的去追逐自己想象中的“幸福 生活”。
马尔库塞在其著作中论述了“单向度”这一名词,其最基本的内涵是 “发达资本主义以前的社会是双向度的社会,私人生活和公共生活是有差别的,因此个人可以合理地批判地考虑自己的需求。而现代文明在科学、艺术、哲学、日常思维、政治体制、经济和工业各方面都是‘单向度’的。即失去了否定性和批判性,超越性思想受到抑制,成为统治制度的消极工具[1]。人们在这样的环境中已经忽视了人们对于房产追求的虚假需要与真实需求,极力地跨入这一虚假幸福的圈子。在现代社会中,人们的生活似乎已经被社会统治同化了,面对各种繁华的世界和真实与虚假的需求,逐渐丧失了自身独立的思考,甚至失去理性的选择。从某种程度上个人的主体性已经丧失,而直接反映在中国的房地产市场的就是“房奴”现象的产生,这种虚假的需求即“房产”。从媒介视角来看,舆论对“房奴”的态度也是复杂的,怜悯抑或是嘲讽,客观上讲, “房奴”的身份虽未必光彩,人们还是在自觉与不自觉中跨入到“房奴”阶层,人们只是让房产起着思想灌输和操纵的作用,失去了自我的否定性和批判性,一味盲从而生活在这个伪幸福的圈子中。
“单向度”的中国“房奴”现象,在当今理性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不应当出现。可是中国人在居者有其屋这种传统观念的引导下,在这个失去理性批判的“单向度”的社会从众心理的影响下,已经自觉不自觉地成为这场游戏和博弈的受害者也是推动者。由于房子已经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这种从众心理的产生也是不可避免的。房价飙升,总要有人去哄抬房价,除了房产开发商就是消费者自己,正是这样盲目的积极式的参与、非冷静的羊群式的带动,迅速抬高了房价,推动了楼市的非正常发展,因此这种虚高的房价带来的恶果和痛苦只能由这批房奴来承受。为了追逐这些自己无法承受的房产重量,不得不承受这背后巨大的经济和心理压力。
纵观人类的发展的历程,人们不断地追求物质财富,在如今物质富裕的今天,我们应该改变人们无限膨胀的物质欲求,就房奴这一群体来说就应该把这种“虚假需求”还原为我们真正的“自然需求”,把真正需求与资源、能源等外在条件相结合,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房产,才能遏制这种“单向度”思维模式下房奴群体的悲剧。
二、房奴群体的媒介形象
房奴作为一个日益庞大的社会群体,被网络、电视媒体以及都市报刊所关注。房奴这个词语是在2007年8月由教育部公布的汉语新词。“房奴”是指城镇居民抵押贷款购入房产,并且能够在自我生命的黄金时期几十年间,使用可支配收入 的40%到50%、甚至更高的比例去偿还房产的贷款,从而影响正常的消费水平,长期造成家庭重大压力。据新浪房产频道的一项调查显示,我国有91.1%的人按揭购房,其中,有31.75%的人,月供占其收入的50%以上。1997年,中国个人的住房按揭贷款的金额不到200亿元,而短短的8年时间,已经迅速飙升到1.6万亿元之多。我们可以看到房奴这一群体的狂热。很多人买了房子便成了房奴,根据一项调查显示,对我国购房者在购房之后的幸福感进行了调查。购房之后有不到三成的人幸福感上升。大多数人在购房之后不敢参加朋友聚会、不敢买衣服、不敢旅游娱乐……一切原因都是迫于房子的贷款。房子给人们带来不可承受的经济压力和精神压力。据调查,在房奴这个群体中,有一半的人心理都已经不健康了,有的焦虑,有的抑郁,更有甚者还会表现出狂躁。
“房奴”,顾名思义,就是受到房子“奴役”,而成为房子“奴隶”的人。据调查,房奴基本上是22岁至35岁的青年,甚至还包括80后的父母这样一群人,他们都承受着巨大的经济和心理压力,生活质量直线下降、家庭储蓄锐减,众“房奴”情绪低落、苦闷不堪。据调查,有一半以上的房奴对父母的依赖感增强,有的开始啃老,开始降低各种开支以保证可以正常偿还房贷。笔者通过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搜索从2005年到2010年五年间标题含有“房奴”字样的文章,报纸包含《生活财经》,《中国房地产报》,《新华每日电讯》等,覆盖面比较广阔,从报刊文章中看出,2006年开始对房奴这一话题的关注度明显加大,从不同的视角分析了这一群体。
从表格中可以看出,很多房奴是一些工作年限不长、没有积蓄的年轻人,抑或是一些为自己子女偿还房贷的父母一族,这里我们从《“80后”购房,父母甘为子女当“房奴”》中有例证,父母为爱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在步入老龄化的阶段还要肩负起巨大的房贷负担。从经济压力上看,很多房奴们大多收入都花在房贷上来,他们承受着巨大房产负担,因此导致他们生活质量直线下降,幸福指数降低。这样沉重的经济压力必然导致了他们要承受更大的精神压力。从心理状态上来讲,现代的房奴的心理都处于亚健康状态,《房奴—努力工作最减压》有例证,这些人,由于长期的经济压力,使他们承受着巨大的心理煎熬,因为房贷出现困惑、压抑等心理问题。我们通过房奴这种现象也可以看到引发的恶果,《房奴—不能承受的房价之重》中有例证,我们看到人们为了买房子节衣缩食,为了还房贷贩卖孩子。我们从这些可以看出房奴这一群体产生的背后将暗藏着各种治安的隐患,也是需要我们关注和避免的。
我们可以得出,“房奴”这一群体,是一群被房子所奴役的群体,我们要通过对这一媒介形象的定位,更加深入的了解这一群体的悲剧性以及潜藏的问题。需要我们树立正确的观念去客观的看待这一群体,树立正确的购房观念。三、房奴群体的心理学分析
当前,房奴这一群体将普遍持续存在,很明显可以看出对居民的心理健康等方面造成严重的消极影响。中国心理学会会员孙欲晓也说到,房奴心理问题日渐增多,很多人因为高额的房贷引发了心理问题或疾病。很多人成为房奴后经常困惑、迷茫甚是焦虑,细细体味就可以看到房奴背后的种种辛酸。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房奴长时间承受着经济压力和精神压力,使得他们真的病了。
纵观当代的房奴心理病症,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还贷综合症,长期笼罩在还房贷的阴影之下,无法摆脱尾随的房贷压力,久而久之,情绪开始出现悲观、焦虑、狂躁,经常对任何事物难以产生兴趣,更有甚者为了还房贷走上犯罪的道路,偷窃、贪污、受贿等等,也给自己的家庭带来了巨大的裂变。另一种虚荣代价症,这也是在这个浮躁的时代必然产生的病症,有些人为了满足自己虚荣的心理,别人有的房子,自己必须也有,为了自己的面子开始盲目攀比,以至于达到自己不可承受的重量。
虽说,在中国传统的观念中,人对于房子的感情是不言而喻的,古人云:“吾有大患,为吾有身,”人的身体总是需要一个容器,生则为房,死则为棺。从情感的角度,家是一个落脚的地方,我们需要一块天地来寄托心灵,这是一种归属和安心,无论再喧闹,无论生存压力多大,我们总会有个憩息的地方。因此,在中国人眼中,住宅的投资不仅是经济投资,更是一种情感投资。房奴之所以狂热于房子,也是为了满足对家这种特殊的情感和自我价值诉求。其实,与其说庞大的房奴群体在买房子,不如说在买城市喧嚣中的宁静。但是,无论是在虚荣与炒作中的这种虚假需求,还是情感上的真实需求,都需要客观衡量自己的能力去购买房产,树立正确的购房观念,认真思考自己是否要买房,倾听自己内心真正的声音,看自己是否可以承受房价之重,而非盲目选择。是为了给自己建立一个家?还是,只是为了满足自己内心的虚荣?
参考文献:
[1] (美)赫伯特.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
[2] 刘景洋.“80后”购房,父母甘为子女当“房奴”[N].新华每日电讯,2007-12-13.
[3] 李晓琳.房奴—那些人,那些事[N].临汾日报,2010-11-01.
[4] 范伟义,蒋永龙.房奴—不能承受的房价之重[N].检查日报,2010-03-11.
[5] 李日新.房奴—努力工作最减压[N].大众卫生报,2009-12-10.
[6] 陈军华.“房奴”的心理病与幸福指数[N].上海证券报,2006-09-15.
[7] 张汉,张登国.从社会心理学视角探讨中国城市房奴现象[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
[8] 刘海明.我们为什么甘愿当房奴[J].社会观察,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