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思考的缘起 师求索的精神和创作的意识。名家名师也会根据青年演员 关于京剧传承与发展,是一个宏大而严谨的话题。 笔 自身的条件而因材施教。当然,“名家传戏”工程继续发 者作为年青一辈的京剧演员,在演出作和参与戏曲辅导活 展,如果能适当考虑吸纳一定数量的有一定舞台经验的中 动之余,对此问题也有一定程度的思考。但因为个人的阅 年演员,加强中坚力量,岂不更是实现了老中青三代的全 历和理论程度有限,所以只能称为“微思考”,不够深 覆盖?
入,就从本人工作实际出发,浅谈一些对于京剧传承发展 三、关于 “京剧的发展”
的认识。 1.走进校园——年龄段的全面覆盖
二、关于 “京剧的传承” 众所周知,近二十年来京剧的发展环境并不乐观。
1.从京剧“音配像”到“像音像”的嬗变 2008年2月,教育部办公厅下发《关于开展京剧进中小学课
1986年由李瑞环同志提议,历经20年全面完成的《中 堂试点工作的通知》。这一重大举措的意义,首先在于以国
国京剧音配像精粹》(以下简称“音配像”工程)。在京 家名义,把国粹戏曲的教育提升到了“必修课程”的高度,
剧出现断层危机的特殊时期,用一种特殊的方式实现了京 彰显了国家对于传统文化教育的充分重视。京剧进课堂是一
剧的隔代传承。这不是简单的舞台录像,而是“戏曲+电 个漫长的“文化育人工程 ”。其意义不仅在于让学生们欣 视”的二度创作。京剧音配像全程有深谙舞台规律的表演 赏国粹美在哪里,而且更应该被看作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培 艺术家把关指导,在很大程度上也为年轻演员学习继承传 养,民族情感的认知。戏曲中有文学,有音乐,有历史,有
统戏提供了极大便利,这种方式使他们多了一部仅次于大 传统美德,有时代风尚,对学生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师实授的“修复版”视频教材。 京剧(戏曲)进校园是一个年龄段全面覆盖的“黑头
在此基础上,2015年,戏曲频道以“传承一批经典、留 发戏曲工程”。如果说幼儿园、中小学音乐课中的京剧教
下一批精品、带出一批人才、积累一批家底”为目标,又全 学是一种基础性铺垫,那么普通高校里大学生的《戏曲鉴
新推出《中国京剧像音像集萃》栏目(以下简称“像音像” 赏》选修课、戏曲社团等平台,就是京剧实践的升级版。 工程),于2016年1月开播。“像音像”工程针对当代优秀 大学生一旦萌发了对京剧的兴趣,会通过各种渠道主动自
京剧演员的代表剧目,采取先在舞台摄像,后由本人录音配 发地观看京剧,问艺于专业演员,积极登台演出,客观上
像,最后录制合成的方式,可以说是一项不留遗憾的精品工 为传播弘扬京剧将起到极大的助推作用,因此高校是年轻
程。虽然也有戏迷和观众质疑这种拍摄模式是否真正“趋于 戏迷票友的主阵营。
完美”,但不可否认在当代的技术水准下,做到了绝对的一 十多年来,全国的中小学、高校都轰轰烈烈开展了不少
流,记录了名家风华正茂的舞台形象,为观众欣赏、后学参 “戏曲进校园”系列活动。笔者客观认为,此类活动数量虽
照留下了范本。可以说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然不少,但质量却是良莠不齐,背后反应出一些问题:
2.提倡鼓励“名师传艺”计划 首先是推广需要周密部署,循序渐进,切忌急功近 戏曲是角儿的艺术。发展到当代,为了更好地促进戏 利。不宜“一刀切”,更不应搞人海战术式的“京歌大合 曲拔尖人才的涌现,文化和旅游部(原文化部)实施了 唱”,杜绝作秀。
“名家传戏——当代戏曲名家收徒传艺工程”,希望以传 其次是推行京剧元素理念,让学生从京剧中学到不同 统实授方式重点培养好苗子,也让名家好戏薪火相传。工 知识。京剧是一门综合性艺术,京剧的服装、容妆、身段 程从2015年开始实施,每年扶持100位戏曲名家以“一带 训练、乐队演奏、戏曲体操等都可以作为教学的内容。这
二”的形式向2名学传授2出经典折子戏。 些孩子将来不一定成为京剧演员,但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 在此政策出台之前,许多老艺术家有个人收徒的方式 的理解和热爱都会加深。
在传承艺术命脉。但现在以系统持久的国家政策来推动保 2.走出国门——国际性的文化认同
障后,学生有了更多机会得拜名师,老师也有了更强的责 早在上个世纪,戏曲界的“文化外交”就得到了世界 任感。 老演员们一辈子活跃在舞台上,每个身段、每份情 各国人民的关注与推崇。随着习近平总书记“中国梦”的 感都是学出来、琢磨出来的,通常比戏校老师泛泛传授的 理念提出,戏曲艺术更大尺度的迈出国门,走向世界,这
概念陈述更“精准”,更加有效指导舞台实践。 是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具体表现。
当然,一年的学习计划完成,不代表“师徒关系” 20世纪初,梅兰芳作为艺术使节两次出访日本,一次 就此结束,那势必令人遗憾。新老艺术家其实都应该以此 出访美国演出,据报载这次访问“超越了东西方间所存在 为起点,继续将传承之路走下去。对于学生来讲,拜师不 的障碍”。1956-1958年之间,新中国派出京剧代表团出访 仅仅是学技艺,更不是卖弄技巧,生搬硬套,而是要学老 了日本、法国。当时《法兰西晚报》报道说 :法国观众从演出看到了“整个中国”,“感知到了六亿中国人及其有 人才:首先是专兼职翻译人才,在外事活动中担当起“文 五千年历史的艺术、文化和文明。他们是无与伦比的。” 化使者”的角色。其次是网络信息技术人才,在互联网虚 改革开放至今,每年有更多的戏曲院团出国巡演,在国内 拟阵营传播戏曲资讯。还有就是高层次戏曲理论人才,活 观看戏曲演出的外宾、留学生、访问学者更是不计其数。 跃在国际上的戏曲理论家。
上世纪80年代,美国交流学者魏丽莎(中文译名)在南京 四、结论
学习排演了《贵妃醉酒》,公演引起轰动。同一时期,京 作为非遗,戏曲的传承必须是活态的。戏曲想要发 剧演员叶少兰以福布莱特国际学者和特邀艺术家的身份, 展,也必须在传承上先打好基础。戏曲的未来发展在于青 赴美国班宁顿大学进行京剧讲学活动。以上几个事例足以 年(青年演员、青年观众、青年戏迷票友和学生),而老 说明,戏曲艺术在当代积累和具备了走出国门跨文化交流 艺术家则是承载戏曲传统最鲜活的力量。随着中国经济的
的基础。我认为戏曲相关工作者可以从多方面进行努力: 崛起,文化崛起和戏曲的长足发展,已是必然趋势,这也 (1)形式、剧目的精心选择。在戏曲体验活动中,除 是我们京剧工作者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所承 了单纯的戏曲演出之外,双语讲座、化妆体验、互动学习 担的重任之一。
等环节都是外宾、留学生非常感兴趣的内容。我们要“少 讲多做”,增强直观感受。重点展示戏曲“虚实相生“的 参考文献:
写意手法,由此体现中国深厚的传统文化。 [1] 谢柏梁.国家化语境下的中国戏曲.艺术百家,2010(1).
(2)妥善解决翻译问题。语言和文化背景差异是戏曲 [2] 李永贞.浅谈“京剧进课堂”这一政策的实施状况.黄河之
走向国际的最大障碍。目前看来,要根据戏曲自身的特 声,2014(12).
性,译文应该遵循间接性、口语性的原则,突出重点,不 [3] 杨玉.从电视戏曲制作、传播角度看“京剧音配像”,吉林
干扰观众对表演的欣赏。在每个节目开始之前,有必要进 艺术学院学报,2017(1).
[4] 费玉平.如何履行京剧申遗对全世界的承诺,北京教 行“导赏”。 育,201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