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下语文课堂教学改革
2013年8月07日 14:43 作者:薛兴龙薛兴龙
(南阳市内乡县赤眉一初中,河南 南阳 474368)
摘 要: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就需要我们语文教师切实转变角色,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学习的主人。具体要做到了六个“变”。
关键词:新课程;语文课堂;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变全盘讲授为选择教学,把读的时间还给学生
过去,语文教学我们总是面面俱到,一讲到底,“包办”过多,效率不高。新课程下要做到有选择的教学。针对每一单元的三类课文,我们精讲讲读课,帮助学习课内自读课,完全放手课外自读课,给学生留下更多钻研的机会。学习讲读课,我们总是先让学生朗读、默读、跳读,达到会复述,从总体上感知课文内容和表达的思想感情。在此基础上做到精讲,讲所当讲;语言精练,简明扼要;知识精确,准备无误;艺术精彩,引入入胜。如《范进中举》一课,有两个训练重点:1、感知艺术形象。2、欣赏讽刺艺术。对第一个问题,学生读了课文,特别是读了范进中举后,喜极发疯,癫狂不羁的一段,一个热衷科举,醉心功名的形象跃然纸上,所以无需多讲。欣赏讽刺艺术,我从对比的手法和谩画式的描写两点入手,进行分析。对比手法,学生一读大体明白;怎样对比,我就抓出范进,胡屠户等人前后的不同表现,重点品味一些典型的细节描写。在对比中品味语言,在品味语言中深入领会作者对封建科举制度以及科举制度下畸形人性和病态社会的无情嘲讽。文中未讲到的地方就让学生自己去查工具书,参考资料,交流讨论来完成。
二、变老师提问为学生质疑,把问的机会留给学生
上课教师精心设计问题,对于指导学生们阅读有其巨大的作用。如教学《藤野先生》时,第一课时是这样安排的,导入新课后学生第一遍听录音,大致了解课文内容;第二遍听录音前,我设计这样两个问题:文中主要写了藤野和鲁迅两个人,请对这两个人作出简单的评价并围绕课文内容作出点分析。学生们对这个问题的解答,就从整体上感知了课文,为进一步探究打下良好的基础。然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应该是学生。学生只有自己善疑、会疑,才能从根本上激发兴趣,开发智力,激发能力。在教学中,我们鼓励学生从文章的字词、句子、段落、选材、构思、立意等方面提出比较性、求异性、争辩性、想象性的问题,培养思维的敏锐性。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我们要进行表扬;提出的问题价值不大,我们也要进行肯定,肯定其勇气和胆量。日积月累,学生们就能深入课文,发现问题,自主质疑,有时提出许多有价值的问题,如在学习《藤野先生》时,有学生提出:“‘偏有几个中国人夹在里边’中的‘偏’字去掉可以吗?为什么?”学习《我的“长生果”》后,有同学提问:“书籍是人类文明的长生果,书籍还能比作什么?”学生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说出了许多贴切鲜活的比喻,培养了学生们的发散性思维。
三、变教师解惑为学生讨论,把说的权利交给学生
现代中学生思维跳跃,善于思考,敢于表现。学生提出问题后怎么办?我们的做法是引导学生讨论,在讨论中解决问题,教师绝对不包办替代。如教学文言文,疏通意思,是学习的第一步,我们没有一个字、一个字、一句话、一句话的分析,而是让学生对照注释理解,然后质疑;提出的问题,我们一般很少讲解,而是引导学生去讨论来解决。教学中遇到有争议性的问题,就让学生展开辩论。如学习《孔乙己》时,结尾一句:“大约的确已经死了。”孔乙己到底死了没有?文中没有明确交代,于是在学生中就产生了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孔乙己死了,并且举出了许多证据来证明。有同学说孔乙己生活在这个冷酷无情的社会,决定他必死无疑;有同学说孔乙己四体不勤,好吃懒做,破衣烂衫,适值冬天,很难存活;有同学说:假如他不死,他那么好喝酒,一定会来喝酒的;有同学说假若他不死,依他清高的性格,一定会来偿还十九文钱的。同学们放开思维,从不同角度做出了恰如其分的回答。另一种观点认为,孔乙己不一定死,并且发挥丰富的想象力,给孔乙己设计了许多戏剧性的人生。如巧遇范进、红顶商人孔乙己、养殖大户——孔乙己等,这些想象不一定合乎客观实际,但他却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创新精神。教学中有许多问题,都可以多元解读,如果教师以偏概全进行讲解,必然束缚学生思维,扼杀学生的创造性。
四、变学生学会为学生会学,把学的方法教给学生
在教学中重视知道学法。如在学习《藤野先生》时,文中选取四件典型事件,我在教学时引导学生讨论了“添改讲义”这件事,总结出这样一条方法:概括事件、划出写得好的字句,说说为什么、有感情的品味诵读;学生们按照这个方法学习了以下三件事。同时,我们总结常用文体阅读的基本方法,记叙文要把握叙述的顺序、人称、线索、事件和中心等;说明文要明确说明的对象及其特征,说明的顺序、说明的方法、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性等;议论文就要弄清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等;这些方法使学生发生了学会到会学的转变,使学生感到学习原来也是件很轻松的事情。
五、变课本为课内外相结合,把拓展实践引给学生
“教材只是一个例子”。如果我们死扣课本,就会使我们的学生孤陋寡闻。因此,我们必须变课内为课内外相结合,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积淀语文素养,以适应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我们主要做了以下两个方面的尝试。一是围绕课本进行积累。如学习《藤野先生》第四段时,就让学生们说出含有“日暮”二字的诗句,学生收集来了“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日暮客愁新,江清月近人”,“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等大量诗句,深切体会了作者的思乡忧国之情。二是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如学习了《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就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到校园,走向田野去观察思考,亲自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与奥秘。
六、变“满堂灌”为留下“空白”,把反思时间留给学生
学习知识好像牛吃草,需要进行反刍式的消化吸收。因此语文教学要竭力克服“满堂灌”现象,争取每节都给学生留下5—10分钟时间,让学生们进行思考揣摩,消化知识,总结方法或教师个别指导。课堂上一段看似无用的“留白”,犹如一幅精心构思的书画作品,决定着课堂的实效,反映了教学的品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