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高职课程建设改革的做法浅析——以《可编程控制器应用》为例
2014年2月26日 16:17 作者:祖国建 娄底职业技术学院祖国建 娄底职业技术学院
摘要:为了毕业生今后完美的职业生涯、能适应岗位的需求变化,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空间,打破课程学科体系结构,以培养学生专业对口职业岗位(群)所需知识、能力和素养为课程目标,以典型工作任务和核心岗位技能为教学资源建设的指挥棒,以“教、学、做、评合一”为教学组织实施模式,注重学生个性发展,注重学生职业素养的熏陶,注重企业技术力量的全程参与。
关键词:技术路径;开放;全程参与
我院《可编程控制器应用》是集机、电、液于一体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是机电类专业(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数控技术专业等)的主干课程,也是维修电工、可编程序控制系统设计师等国家职业资格证的核心课程。根据课程服务的设备工程技术的职业岗位需求,基于电气控制真实的工作任务,由简单到复杂的工作过程,在认真分析所服务专业岗位工作过程的基础上,提取工作项目和任务,依据基于工作过程的六个要素:对象、内容、手段、组织、产品、环境,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电气控制对象,将课程开发设计为六个模块。对于相同的工作对象,基于实际的工作过程提炼出层层递进的不同的工作内容。这六个模块由简单到复杂,层层递进,将职业岗位所需的理论知识系统地串在一起,体现了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遵循控制技术的发展过程,体现了系统化项目课程的开发设计。
一、课程建设的技术路径(见下图)
在既有课程建设成果和充分调研市场需求的基础上,和企业技术能手一道,定期对教学资源、师资力量、实训资源、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动态分析优化,及时修正。课程建设要特别注重课程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提升教学团队科研能力的作用。通过加强与企业的接触,多做课题、多接工程现场项目,加大学生参加各级竞赛的培训力度,课程团队资源更加社会化,确保课程团队的专业能力和执教水平始终处于行业领先水平。通过课程网站及时更新教学资源和改革动态,不断提高课程的开发程度,让课程资源同行共享。课程资源建设课程团队战略合作企业、行业优化课程教学目标优化课程模块精建课程团队动态优化教学方法手段建设实习实训条件建设课程团队建设教研科研水平建设跟踪企业、行业、毕业生与课程相关的信息
二、建立了灵活开放的教学模式
实施开放式教学体系不仅是一种教学管理模式的变革,更重要的是一种现代教育观念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变革。放式教学体系追求的目标是“淡化专业,突出课程”。现代教育理念要求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通过开放,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学习时间、内容和方法,从而很大程度上满足学生个性需求。
三、相关企业技术能手全程参与课程建设
高职院校课程建设要主动争取企业的支持,尤其是技术性较强或自动化程度较高的企业的支持和参与。对于高职院校培养的毕业生,社会普遍反映吃苦耐劳不够,动手能力不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差,适应企业生产经营的时间较长。解决这个弊端的有效手段是企业全程参与教学活动,校企合作完成课程目标确定、课程内容选择、教学资源建设、教学方法手段选择、课程组织实施、实训条件建设、课程考核方式方法等,这是一个“三赢”的合作。学校在合作中选定了行业合作伙伴,企业的设备、技术为我所用,有效提高教学效果和降低教学成本;学校的设备、技术、人才为企业服务,大大增强企业竞争力,学校让合作企业优先挑选、录用优秀毕业生,使企业降低了招工、用人方面的成本和风险,提高企业经济和会社效益;校企合作符合学生职业生涯发展需要,促进解决学生就业,也有利学生提高就业竞争力。通过校企合作培养,学生普遍具有良好的职业意识,在实习中初步具备了顶岗生产的能力,学生在生产、服务第一线接受企业管理,在实际生产岗位上接受师傅手把手的教学,和企业员工同劳动、同生活,可以切身体验严格的生产纪律、一丝不苟的技术要求,感受劳动的艰辛、协作的价值和成功的快乐,使毕业与就业接轨。也对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观念、良好的职业道德、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以及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和坚定乐观的生活态度都有极大的帮助。并且增加了一定的经济收入。
结束语
深化高职院校课程改革是一个长期艰巨的基础性工作,“工学结合”和“开放”是永恒的主题。
参考文献:
[1]齐艳苓.政府、企业、学校三方联动的产学研合作机制研究[J].教育探索,2009(5).
[2]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2006(16号).
作者简介:
祖国建,男,1971年出生,湖南长沙市人,副教授,工程硕士,娄底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副主任。主要研究方向:电气控制技术的教育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