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族汉语民歌音乐特色研究
2017年11月28日 09:39 作者:lunwwcom字”3+2+2和“顺七字”2+2+3的组合之分。词语的组合方式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土家族民歌旋律音调结构,体现在旋律的松紧程度和衬词即兴运用方面。高腔山歌通常为一字一音的词曲关系,歌词与旋律音调各自都较为完美,且互相融合渗透,使得词曲步调保持一致,突出共同的主题。当出现词曲不同步的情况,则是按照“依字行腔”的原则来调整旋律,无论如何,整首歌曲的表达要保持完整。
(三)语言美
黔东土家族的原始语言属藏缅语族,具体语支不详,自称其语言为毕兹卡。当前大多数土家族人们开始用汉语交流,只有极少一部分的土家族人保留土家语,且土家族没有自身的母语文字,母语面临绝迹的危险,土家族音乐更是受到严酷的挑战。由此当今土家族音乐所用的语言也就出现了汉化的现象。然而土家族自身的语言有着自身的土家语字词调值,分别是高平调55,地将调31、21,高声调35,高降调53,共四种。字调会极大地制约歌曲的唱腔旋律,通过字调的性质来决定音高,字调是制约土家族高腔山歌唱腔旋律的决定性因素,而音长、音重是决定唱腔旋律的次要因素,使得高腔山歌的旋律和字调成“相顺”关系,体现了“依字行腔、依声入调”的特点。由于汉化,现存的土家语高腔山歌多以现代土家语为主,其旋律音调必定受到歌词语音词调和体裁的影响,使得歌曲的演唱体现不出土家族语音词调的语言美。
三、土家族高腔山歌案例分析
普例1 沿河县土家族高腔山歌《望牛山歌》
在贵州铜仁地区广泛传唱的《望牛山歌》全曲只有四句歌词,两个乐句组成一段,在前两段中都有衬词“啄包儿”,显示出土家族山歌的独特风格与个性。而第三段乐句中加了“嘛”、“噻”两个衬词,体现出土家族汉化的成分。本歌曲是原生态的土家族高腔山歌,为窄腔音列的旋律音调,由宫下型、型、商下型及其宽化的宫下上型、羽下型构成。从歌词中看出本歌曲描述了土家人一天中一部分生活状态,彰显了土家族人民的纯朴、豪情。歌词朴实而接地气,正是对土家族自身地域风格与个性的写照。歌曲唱腔优美,高声区运用了混合共鸣,而在中低声区则采取了纯胸声大嗓唱法,缺乏假声,使得演唱者的换声出现“坎”,这需要今后在高腔演唱中创新发展进行解决。
黔东沿河县土家族高腔山歌有时出现相同歌名不同旋律的现象,其中《望郎歌》就是如此,两个旋律版本的《望郎歌》都是窄腔音列+近腔音列。又如土家高腔山歌《这山就没得那山高》,分为原声版、男声版、女生版三个旋律版本,每一个版本的旋律曲调均十分欢快。以下为《这山没得那山高》的不同版本:《这山没得那山高》版本一是E微调,歌曲高亢,旋律集中在高声区,从版本一中可以看出该歌曲基本遵循一字一音的结构,旋律自由,使用了上、下滑音。共4句基本乐句,穿插了短小句子,和“穿句子”类似。普例3 沿河县土家族高腔山歌《这山没得那山高》版本二(男生版)男生版《这山没得那山高》为E微调,歌曲旋律自由,在演唱速度上要比版本一要快,在每个乐句中都存在一个拖长音,让大山深处的人都能听见,体现出山歌的典型特征。男生版的《这山没得那山高》没有“穿句”,为七言四句外加尾句构成。处于较高声区的音调遵循一字一音的结构。女生版《这山没得那山高》是A微调,其旋律更加自由,歌词发生了变化,演唱风格却和男生版、版本一统一,遵循着一词一音,由4个规整的乐句构成,无“穿句”和补充乐句。旋律音调起伏发生变化,基本为级进进行。从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出《这山没得那山高》的三个高腔山歌版本的共同之处:旋律均以窄腔音列为主;语言均朴实自然,运用了当地有趣的方言;歌词基本押韵,朗读顺口。不同之处是各个版本的窄腔音列出现不同的加进腔音列,从而呈现出不同的抒情意韵。
四、结语
在经济、文学艺术快速发展的形式下,黔东土家族的语言汉化必定影响了高腔山歌的传承发展,因此需要更多的音乐爱好者加入到土家族高腔山歌的研究中来,从而为土家族高腔山歌找到更好的创新发展定位,使高腔山歌在保持其原生态唱法的风格特征的基础上,能够进行高腔山歌内容、题材结构、演唱方法等方面的创新,为大众带来更好的艺术享受。
参考文献
[1]冉竞华.沿河土家族哭嫁歌研究[D].广州:暨南大学,2015.
[2]崔德虎.土家族本土音乐初探——以黔东土家族民歌为例[J].贵州民族研究,2014(09):72-75.
[3]孟宪辉.土家族汉语民歌音乐特色研究[J].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8(02):120-128.
[4]李宏.湘西土家族民歌的诠释[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08):263-266.
[5]向华.土家族民歌旋律音调结构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3.
作者简介:王明远(1970—),男,汉族,贵州镇远人,毕业于贵州师范大学,现任职于贵州铜仁学院艺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钢琴演奏与教学、音乐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