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理工科院校新闻教育特色化的进路
2012年8月24日 16:32 作者:lunwwcom摘 要:理工科院校加入新闻人才的培养行列为新闻教育吹来了一丝新鲜的空气,但是理工科院校的新闻教育也存在着人才培养目标模糊、单纯模仿文科院校,课程设置特色不明等突出问题,本文认为理工科院校的新闻教育要做到特色化发展,首先要确定科学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做到因校制宜、特色鲜明,通过整合校内现有资源,加强专业间合作与交流,科学利用各学科专业优势,使本校新闻专业朝着特色、专业、应用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理工科院校;新闻教育;特色化
当前,我国的新闻学教育已经蔚为大观,新闻学专业在各高校中也成为备受追捧的热门专业。在全国范围内,随着众多文科高校纷纷开设新闻学专业,很多理工科院校也相继开设了新闻学专业。陕西省的情况也是如此。据陕西省新闻传播教育学会提供的数据,“截止2007年底,(陕西省)全省有27家全日制普通高校开办了新闻传播类专业,在校学生人数超过1.3万人[1]。”这其中除了西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等文科院校外,西安交通大学、长安大学、西安石油大学等理工科院校也开设有新闻传播类专业。
理工科院校加入新闻人才培养的行列,无疑充实了新闻学人才培养的队伍,拓宽了新闻人才培养的渠道,为文科“一统天下”的新闻教育吹来了一丝新鲜的空气,同时充分证明新闻学教育在信息化时代仍然是一项充满魅力、大有可为的事业。但理工科院校的新闻教育也存在着诸如人才培养目标模糊、单纯模仿文科院校、课程设置特色不明等突出问题。本文认为陕西省理工科院校的新闻教育要做到特色化发展,首要解决的问题就是确定科学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做到因校制宜、特色鲜明。目前陕西省开办有新闻传播类专业的理工科院校对新闻学人才培养的目标大多模糊不清,特色不明。笔者比较了西安石油大学、西安财经学院、长安大学这三所理工科院校与西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这两所文科院校的新闻人才培养计划,多是“培养熟悉新闻学理论知识与业务能力,熟悉国家政策法规,掌握网络技术的新闻学高级人才”等大致相似的字眼,可以说只有遣词造句方面的不同,内容则千篇一律,文、理科特色并没有凸显。前教育部部长陈至立说过:“怎样根据本校情况科学定位,办出特色,这是每一所学校必须解决的大问题。”因此,科学明确的培养目标是当前理工科院校新闻学教育特色化发展要走的第一步。
当前一些高校在学科建设的目标定位上片面追求大而全。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一位学者表示,有些高校“12个学科门类,一定要办出9个10个才觉得光彩[2]”。文科院校办理工科专业,理工科院校办文科专业。高校并不是不能跨学科举办新院系,关键是如何合理配置资源,如何利用现有资源使新院系成为学校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纪宝成对中国人民大学“主干的文科、适当的理科、必要的工科”的学科规划原则的解释可作为高校学科综合化发展的理想目标:“我们适当发展理工学科,不是点缀,不是时尚,而是为了实现人文社会科学学科与自然科学学科必要的交叉融合,促进科学的发展和学术的繁荣,同时是为了在校园内实现文科思维方式与理工科思维方式的结合或融合,形成人文素养与科学精神相结合的有利于人才健康成长的校园氛围[3]”。
陕西省理工科院校的新闻专业也是如此。怎样才能使理工科院校中的新闻专业不成为“点缀”和“时尚”。首先要回答的问题是理工科院校培养的新闻人才是做什么的?毕业于理工院校的新闻专业学生有哪些其他院校无可比拟的市场竞争优势?只有在能明确回答这两个问题的前提下,理工科院校的新闻专业才有存在的理由和价值,其培养的学生才能在竞争异常激烈的传媒市场上胜出并站稳脚跟。如果在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上一直处于模糊和单纯模仿文科院校的阶段,那么本就先天不足的理工科院校新闻专业的前景可以说是令人忧虑的。
当前我国包括陕西省内高校培养的新闻人才大致分为三类:应用型的职业新闻人、从事新闻传播教育的新闻学教师和从事新闻传播研究的科研人员。理工科院校新闻教育特色化发展首先在于人才培养目标的特色化,充分利用本校现有资源,将新闻学专业有机整合进本校原有学科框架之内,文理结合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学科定位,确定自己的专业服务方向。在这方面全国范围内已经有了可借鉴的经验。如华中科技大学,其新闻学专业始创于1983年,是我国最早在理工科院校进行新闻教育的院校。该专业奉行“文理交叉见长,复合特色取胜”的教育原则,“以人文、社科为基础,实行人文、社科与电信、信息等自然科学学科的大跨度交叉,实行传播文化与传播科技的紧密结盟,培养既有扎实人文、社科功底,又能掌握现代传播工具的现代化新闻与信息传播人才[4]”。另外一所学科背景与华中科技大学比较相似的学校——武汉纺织大学人文社科学院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提出的“唐三彩”新闻教育新模式也可供我们参考。该模式受到唐代瓷器“唐三彩”色彩理念的启发,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种多元集成式的新闻人才培养模式,即树立“以工科、艺术设计为底色,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色,以计算机信息及网络技术为亮色”的教育理念,“其实质是引用其色彩丰富、相互交织的内涵代指在人才培养中确立素质全面、技能全面又有鲜明特长的复合型人才的目标[5]”。
陕西省开办新闻专业的理工科院校可以借鉴这些已有经验,结合本校实际准确定位,用新的培养理念和“大传播”的视野,丰富和扩大理工教育内涵,在学校里营造文、理、工相交融的氛围,在信息社会的大背景下因地制宜地使新闻学专业与本校优势、特色专业相结合,办出独一无二的特色新闻学专业。在笔者目前能够查阅到的陕西省理工科院校的新闻人才培养方案或计划中,只有西安石油大学新闻系的专业介绍将新闻专业与本校特色联系了起来。该系在人才培养目标中提到了要培养“在新闻媒体、石油行业的企事业单位从事新闻、出版与宣传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对新闻专业学生的培养除了强调新闻传播理论知识,新闻采访写作、编导、摄录、制作、播音的专业综合素质和宽厚的科学人文素质之外,还特别提到了新闻专业学生应该“熟悉石油储藏、勘探、采集、运输的基本原理[6]”。这份培养计划在实践中的具体执行情况和效果有待进一步调查研究,但在新闻人才培养的理念上已经走出了可贵的一步。
西安石油大学新闻系成立于2004年,属于石油大学的新兴学科。而西安石油大学是西北地区惟一一所以石油石化为特色的高校。学生就业更多地偏向于中石油、中石化、胜利油田等石油石化单位。在这样的学科构成和专业积淀下,新闻专业可以充分利用学校本身的专业优势,加强专业之间的合作与交流,采用“走出去”、“引进来”的培养模式。鼓励有理工科基本素质且有到石油石化单位就业意向的新闻专业的学生去理工院系选修一些石油工程、资源勘查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等专业的课程,不求专深,但求熟悉基本常识,懂得石油行业专业术语,甚至可以跟随理工科专业学生一起去油田等单位切身感受石油行业的基本工作环境和状态,也就能够领会石油行业工作者不怕艰苦、战天斗地的传统精神,这也有利于培养未来的新闻工作者宽厚的人文精神和综合素养。同时,可以采用设置选修课或第二学位的方式,从石油工程学院、油气资源学院等理工院系引进已经具备了基本专业知识,并且有兴趣日后到石油行业单位从事企业文化宣传工作的学生到新闻专业来学习,掌握新闻采编与制作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可以尝试专业之间联合培养的模式,文、理、工交叉融合,综合利用学校的工科优势,找准各学科之间的“切入点”,使学科之间互相支撑、互相融合、互相补充。这不但有助于培养学生较强的动手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也有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陕西省的几所理工科院校可以说都是专业实力雄厚、各有特色的院校。21世纪又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各行各业的专业人员和社会大众对于信息、对于传播的需求都是有增无减甚至须臾不可离开。开办有新闻专业的理工科院校完全有可能依托本校各专业的深厚底蕴,借助新闻学应用、实践性强的学科特点,办出真正属于本校的特色新闻学专业。如西安交通大学,可以利用医学院的相关资源,与新闻专业联合培养既熟悉现代医学特点,懂得临床医学相关知识,拥有良好的知识结构,又熟练掌握了新闻采访写作、编辑制作等基本技能的复合型医学新闻人才。这样的复合型人才在搜集、采写医学界的学术动态、介绍国内外医学界最新的研究成果、新药物的成功研制、手术方法的改进等方面都具有其他院校新闻专业学生无法比拟的绝对优势。同时有助于解决目前“医学新闻报道中存在的大众媒体不能理解或传达准确的科学思想,帮倒忙,甚至引起民众恐慌等事件[7]”。目前因为医学新闻报道引起负面效应的事件大多与媒体工作者专业知识的缺失有关。因此,如果能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培养复合型医学新闻人才的道路,将会是一个对学生、学校、社会、新闻专业以及新闻教育多元、纵深发展都有利的多赢的途径。综上,本文认为理工科院校新闻教育要做到特色化发展,制定科学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当务之急。通过整合校内现有资源,加强专业间合作与交流,科学利用各学科专业优势,使本校新闻专业朝着特色、专业、应用的方向发展,才能使理工院校的新闻教育办得活色生香、一枝独秀。
参考文献:
[1] 孙晓红.陕西新闻教育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J].新闻知识,2010(1).
[2] 高校盲目开设专业上新院系导致就业环境恶化[N].中国青年报,2006-12-04.
[3] 山东政法学院学科建设办公室.http://www.sdupsl.edu.cn/xkjs Article_Show.asp?ArticleID=81&ArticlePage=3
[4] 石长顺,吴廷俊.培养文理交叉复合型新闻人才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0(12).
[5] 刘建秋.广播电视新闻学多元集成式:“唐三彩”人才培养模式的社会效应[J].东南传播,2010(9).
[6] 专业建设:培养特色[OL].西安石油大学人文学院新闻系网,http://rwxy.xsyu.edu.cn/sydx/xb.asp?sort=92 .
[7] 山东政法学院学科建设办公室.医学新闻传播引争议:医卫界呼吁上法规范[OL].新华网,2007-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