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的精彩 学的轻松
2011年11月03日 16:34 作者:lunwwcom
摘要:课堂提问是教师开启学生心智、促进学生思维、增强学生主动参与意识的基本控制手段,是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常用的一种相互交流的教学技能,是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引导学生一步步登上知识的殿堂途径。设计合理、恰如其分的课堂提问能把学生带入一个奇妙的问题世界,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和训练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有效地提高数学课堂学习效率。
关键词:问的精彩 学的轻松
一、趣味问——问出激情。
“玩”是孩子的天性。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如果老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设计有一定趣味性和悬念的问题,能够吊起小学生的“胃口”,使之处于“愤”“悱”状态,如在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教师结合教学内容编写了一个生动有趣的“妈妈分月饼”的故事:中秋节晚上,妈妈拿出三块大小一样的月饼分给三个宝宝,妈妈先把一块月饼平均分成两块,分给甲宝宝一块,宝宝乙连忙说:“一块太少了,我要两块!”妈妈笑眯眯的把第二块月饼平均分成四块,分给宝宝乙两块;宝宝丙见妈妈满足了宝宝乙的要求,抢着说:“我要3块!”于是,妈妈又把第三块月饼平均分成6块,分给宝宝丙3块。三个宝宝都认为妈妈满足了他们的要求,高高兴兴吃起了月饼。故事讲到这里,老师提问:“同学们,你们认为哪个宝宝分到的月饼多呢?”学生们个个兴趣浓厚,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到底哪个宝宝分得多?”老师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三张形状、大小完全一样的圆形纸片分组操作分一分。经过操作与观察得到“三个宝宝分得一样多”的结论,进而提问:“那个聪明的妈妈是用什么方法来满足小宝宝们的要求,而且又分得这样公平呢?你们想知道吗?”。这样用故事的形式创设了良好的课堂情境,不但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而且大大提高了课堂的学习效率。又如学习《一亿有多大》时:先让学生想象一张白纸的厚度,告诉他们只有0.083毫米,三次对折后的厚度是0.083×2×2×2=0.664毫米,还不到1毫米。假如对折50次,那么它的厚度是多少?会不会比桌子高,会不会比教学楼还高?学生们立刻活跃起来,争论激烈,当教师宣布结果:“比珠穆朗玛峰还要高”,学生惊讶不已,迫不急待地想知道是如何列式计算,计算出来的结果这个数到底是多少?这种趣味性的提问,就能把枯燥无味的数学内容变得趣味横生,引起了学生学习兴趣,发动了学生思维之弦,激发了学生思考之情。
二、巧妙问——问出奥秘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精巧的点拨,让学生“习得”学习方法,“点拨”得过多,学生就会缺少思考与表现的空间;“点拨”得过少,学生得思维与才智又得不到拓展;“点”的恰当,“拨”的其所,则能“点拨”出一个充满理想和灵性的课堂,教师的“点拨”要靠“巧问”。例如在三年级下册教学数学广角——生活中的数学时,活动之一:师问:用三张数字卡片2、6、7摆出不同的三位数,能摆几个?生:能摆6个。师:为什么这三张卡片能摆出6个不同的三位数?生:因为卡片上的数字不同,每一个数字与其它两个数字可以组成两个不同的三位数。师:说说看都组成了哪些数?师:同学们真行!如果换成2、0、7能摆出几个不同的三位数?立即有学生回答,生A:6个。生B:4个。师:为什么是6个?为什么是4个?请同学们动手摆一摆。师:现在请摆得4个的同学把你摆的数字读给我们听。生:207、270、702、720。师:请刚才认为可以摆6个数的同学把你摆的数字读给我们听。生:只能摆4个数字。师:为什么?你有什么发现?通过以上的教学提问设计,学生在不停的思考和实践中学习,既弄清了本节课的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探索能力。
三、启发问——问出本质
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如果把学生的大脑比作一泓平静的湖水,那么教师富有启发性、针对性的提问就像投入平静湖水里的一粒石子,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浪花,启迪学生的心扉,使学生在课堂上处于思维的最佳状态。如:有这样一道题:小明的爸爸今年暑假准备带全家参加长城旅游公司组织的西湖一日游,安排小明去买票,小明来到旅游公司售票处,只见窗口写着:西湖一日游门票价格:A种:大人每位160元,小孩每位40元。B种:5人以上团体,每位100元。老师提出以下问题:(1)这两种不同的买票方法你能理解吗?(2)你是怎样理解的?(3)如果你是小明,你准备怎样买票?(4)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这一问题提出具有较强的开放性,有利于激发学生求知的愿望,有利于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这样创设开放的启发性问题,切中要害、循循善诱,使学生在富有挑战性问题中,不断发展多角度、多策略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课堂提问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恰到好处的课堂提问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只有对提问进行艺术设计,巧妙使用,恰到好处,才能更好地发挥课堂提问的灵活性与有效性,“问”活学生的思维,“问”出学生的激情,“问”出学生的创造。
作者单位:浙江省温州市文成县周壤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