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壁画是指位在中国甘肃省敦煌市左近的敦煌 像,尤其是三位王子和七头子虎等细节,可以判断它 石窟中的壁画,是该石窟群艺术形式中最重要的组成部 是依据《金光明经》绘出。
分。敦煌石窟包括敦煌莫高窟、西千佛洞、安西榆林窟
等共有石窟552个,有历代壁画五万多平方米,是中国
也是世界上壁画最多的石窟群。按照壁画所描绘的内容 可分为佛像画、经变画、故事画、供养人画像等。 我们从首先从不同的佛像画,经变画,供养人画 像等进行分别分析与分类。佛像画:佛像画这种宗教 艺术作品是壁画的主要部分,当中包括各种佛像及菩 萨,如三世佛、七世佛、释迦牟尼佛、文殊、普贤、 观音、势至,还有天龙八部等等。这些都是根据说法 图描绘的。莫高窟壁画中的说法图就已经有933幅, 佛像12208身。故事画北朝时期是中国混乱的时代, 当时的壁画盛行本生、本缘的佛教故事画,不少作画 莫高窟共有“舍身饲虎”题材壁画15幅,其中北 题材亦受到西夏、印度,当地故事,如舍生成仁,突 朝至隋是第一个流行阶段,北周428窟是莫高窟隋唐 出思想、仁义的观点。唐朝时僧人善导提倡净土宗盛 之前面积最大的洞窟,中心塔柱式,约开凿于6世纪 行,以观音、阿弥陀佛、大势至菩萨为中心,佛光的 六七十年代。窟内东壁窟门两侧对称位置绘“舍身饲 照耀显示宗教的庄严。故事画是指在北魏晚期的洞窟 虎”(南侧)及“须达拏太子本生”(北侧)壁画, 里具有道家思想神话题材的壁画。彩塑的部分,是用 两幅本生图均为横卷形式,上下三段呈“之”字形连 木骨泥塑,并在上面施以彩绘,可以巧妙地和壁面融 续式构图,松本荣一指出这种形式源于中原。
合,大部分的塑造都与人差不多高,有些较小的作品 隋之后的两个多世纪,敦煌未出现“舍身饲虎” 放在神龛内,供人祭拜。经变画则利用绘画文学等艺 图,直到9世纪再次出现。中唐至宋,“舍身饲虎” 术形式,通俗地表现深奥的佛教经典称之为“经 壁画出现在中唐、晚唐、五代以及宋代。中唐以后敦 变”。用绘画手法称为“经变画”;用文字讲唱手法 煌流行屏风式壁画,如五代72窟,画师以六扇屏风画 表现则叫作“变文”。从战国以来,博山炉、画像 形式绘出了“舍身饲虎”图,画面中有佛救盗贼母 石、画像砖等都常见狩猎图,敦煌壁画亦沿用这种图 子,以及萨埵死后升天劝父母的情节,可知是据《贤 像,不在乎狩猎其实是一种杀生。人像供养人画像描 愚经》卷一“摩诃萨埵以身施虎品”所绘。另一类是 绘的是信仰佛教出资建造石窟的人。他们为了表示虔 “金光明最胜王经变”中的“舍身饲虎”,此类壁画 诚信佛,留名后世,都在窟内画上自己和家族、亲眷 往往在画面中部绘以说法图为中心的“金光明会”,
和奴婢等人的肖像。 在两侧对称位置绘纵向条幅式“流水品”与“舍身 我们以其中最为著名的一幅壁画《舍身饲虎图》 品”,如中唐154窟,形式类似于西方净土变或药师 为例来分析敦煌壁画的特点。最早的敦煌“舍身饲 经变。另一些将如上两品图像绘于金光明会下方的屏 虎”壁画,见于北魏254窟。窟内最引人瞩目的是四 风画中,如中唐158窟。因而可以说中唐以后这两个 幅佛教故事画,即南壁的“降魔变”与“舍身饲 叙事性绘画的分量,在整个石窟壁画中明显被弱化, 虎”,及北壁的“难陀出家缘变”与“尸毗王割肉贸 远不及北朝那样情节丰富、画面感人。
鸽变”。“舍身饲虎”图明显较另三幅复杂,画面采 “ 身饲虎”本生图在北朝至宋代的佛教美术中 用了“异景同图”方式,共绘出八个情节,分别是: 广泛流行,敦煌北朝的“舍身饲虎”壁画戏剧性强、最 王子出行、发誓救虎、投崖舍身、虎食太子、二兄收 具感染力,敦煌以外地区,图像往往情节少,表现方式 尸、回宫报信、王后恸哭、起塔供养。画师把多个情 也趋于平和。尤其到了北宋初年,佛教版画中出现弱化 节紧凑穿插、巧妙组合在同一画幅内,戏剧性强,扣 舍身主题,重视济困护生内容的倾向,体现出大乘佛教 人心弦,整幅画面几乎都被人物和动物形象填满,加 在中国汉地逐渐走向大众化、生活化的历史进程。 之色调深沉厚重,极富感染力。关于这幅壁画的经典 依据,有两种观点。贺世哲认为糅合了《金光明经》 参考文献:
卷四《舍身品》和《贤愚经》卷一“摩诃萨埵以身施 [1] 孔艺冰.《从“舍身饲虎”探索图像研究在历史领域的方法》.
虎品”所绘。李静杰则根据图像内容,认为其“据 [2] 林海村.《丝绸之路考古十五讲》.
《金光明经》卷四《舍身品》表现”。考察壁画图 [3] 史苇湘.《敦煌历史和莫高窟艺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