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旋CT后处理技术在婴幼儿鼻泪管测量中的应用
2011年2月15日 10:50 作者:论文网【摘要】 目的:应用螺旋CT后处理技术探讨正常婴幼儿鼻泪管的解剖学特征。方法:对27例因不同原因行眼鼻部CT扫描患儿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多层面重建法 (MPR)及表面遮盖法(SSD)对骨性鼻泪管进行图像后处理,测量骨性鼻泪管长度及鼻泪管长轴与正中矢状切面、水平切面、冠状切面投影的夹角等解剖学数据。结果:27例(54侧)的鼻泪管三维立体形态显示良好,可从各个角度完整显示;婴幼儿骨性鼻泪管长度为(10.06±1.76)mm;婴幼儿鼻泪管长轴与正中矢状切面投影的夹角为7.96°±1.62°,与水平切面投影的夹角为73.24°±6.75°,与冠状切面投影的夹角为12.31±2.03。结论:螺旋CT后处理技术是测量婴幼儿鼻泪管解剖学数据的一种有效方法,对婴幼儿泪道疾病的手术治疗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 婴幼儿;鼻泪管;螺旋CT
[ABSTRACT] Objective: To measure the anatomical character of nasolacrimal dust by spiral CT and postprocessing technique in children. Method: The length and angles between nasolacrimal dust and vertical plane, horizontal plane and coronal plane in 27 children were surveyed by using spiral CT and postprocessing technique, including MPR and SSD. Results: In 27 cases three?dimensional images could clearly demonstrate the whole nasolacrimal dust from the different points. The length of nasolacrimal dust is 10.06±1.76 mm in children. The angles between nasolacrimal dust and vertical plane, horizontal plane and coronal plane in children are 7.96°±1.62°,73.24°±6.75°, and 12.31°±2.03° respectively. Conclusion: The anatomical data of children nasolacrimal dust obtaining from spiral CT 3D reconstruction have important guidance to the therapy of nasolacrimal dust diseases in children.
[KEY WORDS] Children;Nasolacrimal dust;Spiral CT
鼻泪管是位于眼眶和鼻骨之间的狭窄通道,部位隐蔽,解剖复杂,是泪道手术极易损伤的部位,新生儿泪道疾病患儿尤其容易出现。因此,了解婴幼儿鼻泪管解剖结构是避免发生损伤的一个先决条件。国内学者对成人泪道进行了许多研究,但对婴幼儿鼻泪管解剖的研究极少。本文应用螺旋CT图像后处理技术对婴幼儿鼻泪管进行研究,探讨该技术的重建方法、参数和技巧,并进行相关解剖学测量,从而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05~2008年在我院因各种原因行眼鼻部检查的螺旋CT图像 27例(54侧),其中男性15例,女性12例,年龄3~12个月,平均6.8个月,均无泪道系统疾病。
1.2 方法 职称论文发表网
使用美国通用电器公司生产的型号为GE Hispeed NX/i 的多层螺旋CT 及ADW4.0图像处理工作站。扫描参数:管电压120 kV,电流150 mA,层厚3mm,重建1.5 mm,每周扫描时间0.5 s。采用多层面重建法 (multiplanarreformatting, MPR)及表面遮盖法(surfaceshadedisplay, SSD)对骨性鼻泪管进行图像后处理,并测量其长度及在正中矢状切面、水平切面以及冠状切面的投影角。
2 结果
27例(54侧)患儿鼻泪管三维立体形态显示良好,可从各个角度完整显示骨性鼻泪管的解剖学形态,可清楚地观察到鼻泪管为泪囊窝内向下延伸的骨性管道,上口相当于眶下缘平面,下口位于下鼻道顶侧部。MPR图像清晰显示了骨性鼻泪管的斜冠状位及斜矢状位断面,利于观察骨壁及管腔形态(图1、2)。SSD图像则利于观察鼻泪管开口的位置及形态,且可以呈现鼻泪管的三维矢状切面(图3、4)。图1 MPR图像斜冠状位显示骨性鼻泪管冠状切面
图3 SSD图像显示骨性鼻泪管上开口 图2 MPR图像斜矢状位显示骨性鼻泪管矢状切面
图4 SSD图像显示骨性鼻泪管矢状切面 鼻泪管上口最低点至下口最高点的直线距离为骨性鼻泪管的长度,婴幼儿骨性鼻泪管长度为(10.06±1.76)mm,婴幼儿鼻泪管长轴与正中矢状切面投影的夹角为7.96°±1.62°,与水平切面投影的夹角为73.24°±6.75°,与冠状切面投影的夹角为12.31°±2.03°。
3 讨论3.1 螺旋CT后处理技术的优势及应用
CT后处理技术指将系列连续的CT扫描所收集的数据信息,经过计算机软件程序的处理重建成切面及立体图像的过程,包括MPR、SSD、最大密度投影法(maxiumintensityprojection, MIP)及仿真内窥镜技术,其中前两者在人体的影像解剖学研究方面应用广泛,这种技术已经被命名为“非创伤性立体解剖”。随着CT后处理技术的应用,对人体各器官解剖形态和毗邻关系能更直观的了解,而且不受解剖尸源、解剖过程繁琐等因素的限制,并能十分方便地测量体内各种数据。重建后的图像有良好的立体感和示教性,便于形象化教育,能使学生对身体内各种解剖结构有更直观、感性的认识,可广泛应用于基础及临床教学[1,2]。Groessl等[3]对71例成人颌面部进行轴位CT扫描,从骨性鼻泪管的3个不同层面对鼻泪管前后径进行了测量并且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发现女性鼻泪管中下部口径较男性小,并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Groell等[4]对147例无泪道疾病成人进行薄层轴位扫描,测得鼻泪管的长度为(11.2±2.6)mm。同样,螺旋CT后处理技术也应用于医学其他学科,如小儿骨科股骨颈前倾角以及儿童发育性髋关节脱位中心边缘角(CE角)的测量[5,6]。可见应用螺旋CT后处理技术测量鼻泪管在方法学上已经得到了认可。
3.2 正常婴幼儿鼻泪管解剖学特征及意义 职称论文发表网
先天性鼻泪管闭锁是一种常见婴幼儿先天性异常,发病率约为6%,其主要治疗方法是泪道加压冲洗、泪道探通手术及鼻腔泪囊造口术。国内外研究报道,婴幼儿泪道手术的成功率高,但仍有8%左右的鼻泪管手术效果不佳,其主要原因之一是对婴幼儿鼻泪管解剖不了解,导致鼻泪管内损伤性肉芽肿形成[7?9]。成人鼻泪管手术中也存在同样的问题[10,11]。因此,熟悉鼻泪管局部解剖关系和手术中的准确定位是手术成功的关键。本研究对鼻泪管重建后,可以直观地看到鼻泪管与周围组织的毗邻关系,同时发现婴幼儿骨性鼻泪管的长度[(10.06±1.76)mm]较Groell等[4]测得成人鼻泪管的长度[(11.2±2.6)mm]短,究其原因,可能是由于生长发育导致成人颅骨各部位都明显较婴幼儿增大。因此研究鼻泪管的影像解剖学特征对儿童泪道探通等治疗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在选择探针长度、进针深度以及进针走行等方面应有所考虑),能有效避免不必要的损伤。
过去对鼻泪管的研究大多集中于鼻泪管的长度、形态,对鼻泪管空间位置研究很少。Steinkogler[12]对成人鼻泪管造影研究发现,骨性鼻泪管的角度与鼻泪管囊后狭窄的发生有一定的关系,这提示鼻泪管解剖异常也可能是泪道疾病发生与难以治愈的一个原因。以往对鼻泪管的大致走向定义为向后、外、下,相当于内眦角与上方第一磨牙间的连线[13],You等[14]在对鼻泪管的应用解剖学研究中发现,鼻泪管长轴走向与泪囊窝到同侧下鼻甲前端附着处的连线相平行。本研究发现骨性鼻泪管的长轴走向与上述结构相符,但更加精确了鼻泪管在三维空间中的位置,这对于已经广泛应用的泪道探通术、鼻内镜鼻腔泪囊造口术角度与中段作用点的选择均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