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德意志意识形态》与人的全面发展
2011年4月30日 15:32 作者:论文网(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在1845一1846年间与恩格斯合作撰写的一部哲学巨著,它的间世,具有划时代的重大意义,标志着无产阶级的新型世界观—唯物主义历史观已经形成,从而成为马克思主义形成的界碑。正是唯物史观的确立,关于人的发展学说才有了全新的基础,才找到了理解人的问题的钥匙,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同历史唯物主义其它重要原理一样,第一次得以科学阐述。
一、(德意志意识形态)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
(一)论述了人的发展是一个社会历史过程 工程论文发表
马克思指出:“已成为侄桔的旧的交往形式被适应于比较发达的生产力,因而也适应于更进步的个人自主活动的类型的新的交往形式所代替;新的交往形式又会变成栓桔并为别的交往形式所代替。由于这些条件在历史发展的每一阶段上都是与同一时期的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的,所以它们的历史同时也是发展着的,为各个新的一代所承受下来的生产力的历史,从而也是个人本身力量发展的历史。”这一论述表明,马克思既发现了历史过程无非是生产力基础上形成的生产关系发生发展的进程,又揭示了人的发展与历史发展的一致性。这种一致性就表现在,人是人类历史的前提,也是人类历史的产物和结果,人通过自己的活动改变着社会历史,同时也改变着自己。社会历史的改变,首先就表现为生产力水平的发展,而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就是人们在改造自然的生产活动中人的力量的发挥和发展程度的现实表现。因此,个人的发展与生产力的发展归根到底是一致的。马克思对这种一致性作了具体的分析。他指出,对于原始社会的人来说,自然界起初是作为一种完全异已的有无限威力的和不可制服的力量与他们对立,人们同它的关系完全象动物同它的关系一样,这是由于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的生产活动只限于用简单的工具从大自然直接摄取最低限度的生活资料。与此相一致,人的发展程度就是极其有限、极其狭隘的。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和阶级的出现,这既表明了社会的进步,同时也使人的发展边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在私有制社会的整个历史进程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的不断产生和解决的过程,决定了社会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趋势,也决定了人在历史过程中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趋势。当然在其具体历史阶段上又具有不同特点的。马克思分析到,在资本主义以前的生产阶段上,由于生产力水平不高,分工不发达,手工劳动的技术基础的保守性,从而决定了单个劳动者具有多方面的技能,但总起来看人们的能力又是片面的、不高的,人们的联系是狭窄的、孤立的。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机器大工业的兴起,生产的日益社会化,机器大工业的技术基础的革命化等等,从而对劳动者的要求起了根本变化,就必然要求劳动者掌握科学技术,成为能适应生产技术不断变革、能从事多种劳动的智力体力多方面的发展的人。
在资本主义条件下,人的全面发展却没有变为现实。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通过对社会分工在生产力与交往形式之间中介作用的分析,阐明了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现实的人是片面发展的人。马克思指出,一方面分工是生产力发展的表现和结果,另一方面分工发展的各个不同阶段同时也就是所有制的各种不同形式。因此,分工一开始就引起人们的身心方面的某种程度的萎缩,当发展到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分工,全体社会成员便严重地片面发展起来。因为“分工从最初起就包含着劳动条件,劳动工具和材料的分配,因而也包含着积累起来的资本在各个私有者之间的劈分,从而也包含着资本和劳动之间的分裂以及所有制本身的各种不同的形式。”因此分工“不仅使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享受和劳动、生产和消费由各种不同的人来分担这种情况成为可能,而且成为现实。”“分工越发达,积累越增加,这种分裂也就越剧烈。”在资本主义社会,这个和私有制是同义语的分工,这个表现为以对抗形式对人们奴役的分工发展到极端,就把每个人都束缚在狭小而固定的范围内活动,终身执行着一种局部职能,成为机器的附属物。这样的人就注定是片面的畸形发展的受限制的人。针对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的这种非人状况,马克思指出:“必须推翻那些使人成为受屈辱、被奴役、被遗弃和被蔑视的东西的一切关系。”
共产主义是第一次使人的全面发展不再是一句空话的社会。如果说在共产主义以前的社会形态中(马克思着重分析的是资本主义社会),个人的发展总是受到限制而片面发展的话,那么共产主义则是第一次使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不再是一句空话的社会。马克思对共产主义的论述,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不是从道德观念出发,而是从经济事实出发,用资本主义社会固有的矛盾即社会化的生产力同私有制的生产关系的矛盾来提示共产主义的必然性。指出,共产主义不仅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性,也是人个性的自由发展,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马克思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未来理想社会的重要特征,强调唯物史观讲人的解放归根到底表现在未来社会中的每个社会成员的全面发展上,而人的全面发展又只有通过共产主义革命才能实现。正是在共产主义条件下,全面发展的人的基本特征,按照(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思想就是完全摆脱了由旧式分工所造成的人们职业上的局限性和发展的片面性,获得了才能的全面发展。这里的“才能”首先是指劳动者的智力、体力的充分发展,从而既能从事直接物质生产,又能从事文化科学工作,具有广泛兴趣爱好,能够根据社会需要和自己的爱好,从一个生产部门转到另一个生产部门的劳动者。对此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第一章中就这样说到,革命之所以必需,不仅是为了推翻统治阶级,还因为无产阶级也只有在革命中才能抛掉自己身上的一切陈旧的肮脏东西,才能建立社会的新基础。这表明,马克思早就认为随着社会历史的进步,随着共产主义伟大实践活动的深入,人们不仅应获得智力、体力的充分发展,也应获得思想道德的丰富、提高,“因为现存的交往形式和生产力是全面的,所以只有全面发展的个人才可能占有它们。”最后,还包含了人的个性自由发展。即人在心理活动和社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动机、理想、信念、情感和行为等。按照马克思的观点,人的全面发展与人的个性自由发展是统一的。一方面,人的全面发展是个性自由发展的基础,没有一定程度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是片面与畸形的:另一方面个性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条件,全面发展受个性自由发展的制约。因此,全面发展决不意味着可以用一种固定的模式去要求个体,而是倡导在德智体要求基础上的个性的独特而自由的发展。当然,这是以为人类社会进入共产主义社会为前提的。(二)论述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条件 工程论文发表
马克思站在实践的唯物主义即共产主义者的立场上指出:“共产主义对我们说来不是应当确立的状况,不是现实应当与之相适应的理想。我们所称为共产主义的是那种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通过这一现实运动所要消灭的“现存状况”就是“要消灭关系对个人的独立化、个性对偶然性屈从、个人的私人关系对共同的阶级关系的屈从等等。”马克思论述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所必妥的条件,这就是:
1、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条件。
因为生产力的高度发展,社会才能提供丰富的物质资料,人的全面发展才能成为可能。马克思不仅揭示出人们首先必须吃、穿、住、行,然后才能从事政治、文化、艺术、宗教等活动这一简单道理,而且通过这一事实揭示了生产力和个人全面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生产力的大力发展不仅可以给人的发展提供丰富的物质资料,更重要的是生产力的发展本身就是自然界和社会历史赋予人的各种天赋和潜能的发挥,是人的能力的不断丰富和提高,同时也是人的个性的丰富和发展。一方面,生产力的大力发展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更多的自邮寸间。生产力的发展意味着劳动生产率得以极大提高,单个工作日中,必要劳动时间越来越少。在自邮寸间中,个人才会在艺术、文化、科学等方面发展自己的能力,才能增大和扩展人们的社会交往,丰富主体的自由个性。同时,在自由时间中获得充分发展的人又作为最大的生产力作用于社会,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更为广泛的余地。另一方面,生产力的大力发展还可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自由活动空间。生产力的大力发展意味着生产社会化的程度越来越高,人的社会交往关系越来越普遍化、广泛化、丰富化,推动人特别是人的社会性的发展。 2.消灭私有制,实行生产资料的社会占有,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
在私有制条件下,生产资料为少数人占有,人们失去了许多全面发展的机会。消灭私有制后,个人才能联合起来,全面占有生产力。首先,“个人必须占有现有的生产力总和。”个人对生产力总和的占有,才能在生产劳动中发挥聪明才智,推动个人的全面发展。其次,个人要想占有现有的生产力总和,“没有集体,这是不可能实现的。”这个集体代表着各个个人的利益,是作为个人全面发展的条件和手段的真实的集体。因此,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消灭私有制,实现生产资料的社会占有,人的全面发展才成为可能。
3.消灭旧式分工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不可缺少的前提和有效途径。
马克思讲人的全面发展是针对资本主义社会人的片面发展而言的,而人的片面发展又是由旧式分工造成的。马克思认为,分工作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联系的中介,对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意义有二重性:一方面,分工自身体现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性质,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体现了人的社会关系的丰富和扩大。另一方面,分工的专业化又阻碍了人的全面发展,它使人长期甚至终生都固定在某一专业、技能之上,使人的其它方面兴趣和能力得不到充分的发展,造成人职业上的痴呆、智力和体力的畸形化,造成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城市与农村的对立。因此,只有扬弃旧式分工,个人从旧式分工中解放出来,自由地选择自己的职业,发展自己的爱好和天赋,从事自由自觉的创造性活动,这样人的社会特性才能得到充分发展。而社会特性的发展又促进类特性和个性的发展,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工程论文发表
4.从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的全面发展的相互依存中构筑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基础。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个人只有在社会中并通过社会来获得他们自己的发展。”个人是“现实中的个人,也就是说,这些个人是从事活动的,进行物质生产的,因而是在一定的物质的、不受他们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条件下能动地表现自己的”。可见,这里既讲了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相互依存性,也讲了社会物质生产并包括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精神文化等相对个人来说的“前提和条件”,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性地位。
二、《德意志意识形态》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现实意义
1、有助于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始终是基于对物质生产方式内在矛盾运动的揭示,以生产力的发展作为动力和前提的。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申明确指出:“自由不是在理想允许的范围内而是在生产力所允许的范围内取得的,自由度不是取决于观念,而是取决于生产力发展的程度。”没有生产力的发展,就不可能有产品的极大丰富,人的全面发展也将变成没有物质基础的空中楼阁。由此可见,生产力是推动着人类社会由低级到高级、由野蛮到文明、由畸形到全面发展的动力。所以,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要做的是:“继续坚持贯彻党的富民政策,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努力增加城乡居民的收入,不断改善人们的吃、穿、住、行、用的条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改进医疗卫生条件;提高生活质量”。为推进人的全面发展,提供更多、更好的物质条件。
2、有助于消除在人的全面发展问题上“左”和“右”的影响。即一方面不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提出共产主义高级阶段才可能有的“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的要求;另一方面,人们往往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遥远的可望不可及的理想目标,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实现。所以,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能提出推进人的全面发展问题,这种思想也是错误的。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不断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长期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由于社会的经济文化条件不同又区分为不同的实现层次,只有正确地区分这种不同层次性,才能使我们在不同的层次上确定不同的目标和任务,把长远理想与近期目标结合起来,使人的全面发展问题在每一层次上的实现都能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以减少实践中的盲目性,排除思想中“左”和“右”的影响,这样才是科学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