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当我们谈论“漂泊”、“在路上”这些 赫塞尔本人视为一个柏林城里的“都市漫步者”,第 名词的时候,往往绕不过20世纪60年代,不管是凯鲁 一次凸显了这个意象的几个特征。 最为集中阐释这 亚克笔下的“垮掉的一代”,还是塞林格的“麦田里 个意象的是他的《抒情诗人》,在该书中,本雅明对 的守望者”,以及猫王、披头士、摇滚乐... ...可 这类人做了全面素描:他们既漫步都市,又是19世纪 以说这是二战以后空前动荡的美国社会的一次集体爆 资本主义发达时代都市的产物和结晶。在漫无目的地 发,是年青人的呐喊和狂欢。如果说它在八十年代曾 闲逛中,既隐没于城市,合成为城市的元素,又把城 经深切地影响过上一辈,那么对于一个随社会主义市 市的角角落落用眼和心扫尽。与普通大众打成一片, 场经济而生的中国青年,一个异时空的局外人,我们 但又不完全沉浸到他们当中。生活没有规律,常在夜 能了解到的就是这些曾经跃然纸上,被大家大书特 间出没,有时还要捡拾垃圾,意识中与社会有一种对 书、广为传颂又时不时拿出来纪念一下的那个集体想 抗。对新技术的产物感到好奇,目光常逡巡于玻璃橱 象中的年代。并且当“中国‘乐势力’摇滚三十年” 窗,但又常常被它震惊。 居无定所,常寄居于小酒 演唱会在工人体育馆拉开帷幕的时候,当丽江古城在 馆和咖啡厅……这些描述令人印象深刻,都市漫游者 夜晚退避成一个歌舞升平、纵情声色的乌托邦,反抗 的形象也从此确立下来。
和反叛的姿态渐趋犬儒和标签化。赫然回首,六十年 总之,都市漫游者是具有自身独特性的一类人,由 代的独特景观还在那里,只是我们与它渐行渐远。太 于是散乱无中心、无目的地漫游,他们就成为稍纵即 过激进的潮流总是倏忽而逝,又逢消费文化兴起,曾 逝、美轮美奂的城市景观的唯一见证者,加上他们独 经的时代精神在今天被置换成IP电影和电视选秀,权 具的清醒意识和敏锐目光,能捕捉住城市中琐屑的空 力和资本主导下,年轻人有意识或无意识地、主动或 间意象,与“快速、转瞬即逝”(波德莱尔语) 的现代 被动地前赴后继,如果说我们是漂浮的、被悬置的, 社会就形成了共振,因此漫游就具有了保存时间和雕 而电影里的故事却总还是完整的、绵延的。这可能也 刻空间的功效,成为对现代性和社会发展的见证。
是由于那种跨越时空却依然渗透在我们身上的共通的 二、吉姆·贾木许电影里的“漫游”
漂泊感,这不仅阈于美国,而是整个时代的症候。 从1980年的处女作《长假漫漫》开始,贾木许便 吉姆·贾木许是美国导演中的异类,多年来独立 执着于表现漫游者形象,片中主人公终日在街上游 于好莱坞之外,他作品里有着美国电影中少见的诗意 荡、漫无目的,回到公寓和女友四目对望,有时候打 和人文气质。顽固的独立电影导演、非著名摇滚爵士 开收音机听着爵士乐独舞,随意摇摆的身体仿佛山坡 乐手、白发怪人… …这是人们贴给他的标签,然而 上一棵凌乱分叉的树。他从纽约来到巴黎,一样的街 即便没有这些标签,我们也很容易辨识他。这可能得 景,一样的人群。片中台词极少,只有那句“我永远 归功于他身上至今仍然残存的嬉皮士气质,一种不与 都无法停留”依然点着查理·帕克心中那点希望的小 社会合作的、疏离社会主流的精神气质。因此,他的 火苗,生活对他而言仿佛一次漫长的假期,无数次以 电影总是透着一股美国现代主义小说的味道:空旷冷 为下一站就是归宿。
寂的城镇、街景、住宅、旅馆、加油站,置身其间却 1984年的《天堂陌影》中的匈牙利女孩伊娃来到 孑然独处的男女,行走的人物、漂泊他乡的异客和无 美国大陆,临时寄居在表兄的公寓,两人相对无言, 休无止的横移镜头… …一种现代人生活的孤寂和疏 百无聊赖地看电视,像贾木许的很多作品中展现的一
离溢出画外,给人以不尽“伤感”。 样,同一个屋檐下的人群总是以“陌生的群体、孤独
一、何谓“都市漫游者” 的个人”(雷蒙·威廉斯在《都会感和现代性》中提 都市漫游者(Flaneur),又译“闲逛者”“游 出)形象示人。表兄威利和好友艾迪在一次意外赌博 手好闲者”,这一形象首先由波德莱尔在《现代生活 赢钱之后打算接上表妹伊娃一同踏上去往佛罗里达的 的画家》中讲述好友居伊时提出。他观察到,居伊白 天潜入巴黎街头的人群,恍恍惚惚,心不在焉,在反 复无常和变动不居的生活场景中,充满激情地观看并 全神贯注地沉浸在观看中。晚上则“俯身在他的桌子 上,聚精会神地审视着一张纸,就像他白天观察周围
的对象……”
然而在思想史上,却是本雅明第一个明确将“都 市漫游者”作为重要的主题意象来解读的。他在写于
1929年的《漫步者归来》一文中,评论了他的朋友赫 塞尔(Franz Hessel)的新作《漫步柏林城》,并把 旅程,然而佛罗里达的生活对他们来说似乎也并不如 意。生活在哪里都同样无聊乏味,异域的追寻变得徒 劳无果,对威利和艾迪来说只是换了一个地方赌博而 已,片中威利说:“我以为我们在别处,怎么和我们 的城市一样呢。”最终三人阴差阳错地分开了,伊娃 只身回到旅馆,发现辗转匈牙利、纽约、克利夫兰和
佛罗里达,事实上又始终没有离开过。
1986年的《不法之徒》中奥尔良监狱里来了三个
“无辜”的罪犯:Zack、Jack和Bob。Zack是一个DJ,白女友抛弃后在街上浪荡的他接受了一个朋友的工 2016年的电影《帕特森》可以说其中的漫游意识 作:把一辆车开到一个地方,路上他却被警察拦了下 更甚,贾木许开始耐心地描绘一个写诗的巴士司机的 来随后在车后座发现了一具尸体;Jack被一个朋友所 生活。电影的前半程平静得有些过分,一个叫帕特森 说服,去见一个年轻貌美的妓女,就在他准备享受一 的业余诗人,生活在一个叫帕特森的小城,这里曾经 番之时,警察破门而入将他带走;而Bob则是在一次 生活过一位诗人也写过一首叫《帕特森》的诗。男主 牌局中耍诈被人识破,情急之下拿起桌球砸中一彪形 角帕特森每天早起,上班、下班,步行回家,和妻子 大汉的脑袋,那人当场暴毙。监狱里,寡言的Jack拒 吃晚饭,然后遛狗,在酒吧喝一杯,最后回家。电影 绝与Zack交流,Zack说:“你不存在,墙不存在,地 里的七天,每天都是这样,一成不变。可是,在这部 板不存在,监狱不存在,床不存在,铁窗不存在,一 电影里,漫游者不再像最初的《长假漫漫》里一样, 切都不存在。”既然一切都不存在,那么这些监禁和 只是为了漫游而漫游。在《帕特森》里,贾木许赋予 剥夺的符号:铁窗、手铐、监狱……便也没有任何意 了“漫游”一种意义,与其说这种漫游的状态是对生 义。他们漫不经心的逃狱计划成功后,三人艰辛走过 活、对现代性的抵抗,毋宁说是一种在虚无生活里如 沼泽地,穿过树林,经过一间林中小屋,屋中布局和 何存在的方式。
监狱相似,三人焕然大悟:好像监狱和外界没有区 总的来说,在贾木许的电影序列里,“漫游”一 别,人生处处是牢笼。既然哪里都一样,生活何不得 直都是贯穿始终的深层次的创作意识,电影里的主人 过且过,最后Bob决定留下来和Nicoletta抱团取暖, 公都鲜明体现了波德莱尔和本雅明所描绘的“漫无目 结束漂泊,剩下Jack和Zack不得已继续上路,最终两 的闲逛”“隐没于城市”的特征。另一方面,其中的
人在岔路口分道扬镳。 “漫游”却也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着微妙的变化,在开
2003年的《咖啡与香烟》更是将这种得过且过的 始的《长假漫漫》《天堂陌影》等几部影片里,漫游 虚无主义情绪延续了下去,11个没话找话的场景里, 者的行动还带有虚无主义的色彩,即没有动机也没有 三三两两的角色在桌前坐定,对话在当下,内容毫无 目的。而在最后的《帕特森》里,我们却可以看到一 意义,人物相继离开,眼前的场景在咖啡因和尼古丁 种积极的转向,虽然同样是漫游,但是漫游在这里变
的作用下氤氲成一地鸡毛。 得有意义起来,循环的生活表象之下是漫游者细致的
2013 爱永生》以两个历经千年的吸血鬼 观察和丰盈的思考。
作为主角,他们像是两个被人类弃置的边缘人,贾木 许通过他们的视角观察和厌恶肮脏的现代垃圾场,血 参考文献:
液被污染,真正的爱在他们眼里也所剩无几。 两个 [1] (法)波德莱尔著.郭宏安译.现代生活的画家[M].浙江:浙
颓唐的吸血鬼形象完全就是本雅明笔下漫游者形象的 江文艺出版社,2007.
[2] 陈永国.本雅明译波德莱尔译坡:思想在文学翻译中的旅行 最佳写照:生活没有规律,隐匿于都市,常在夜间出 [J].外国文学研究,2010,32(01):141-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