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1] 《概论》课作为高职思政课的核心课程,如何突破当前的教学困境,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兴趣,全面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任务,这是思政课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急需探索的重要课题。以矛盾思维重构《概论》课教学内容,激活教学课堂,创新教学方式,提升教学实效,是解决这一课题的重要方式。
围绕立德树人,优化教学目标
“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是中国共产党和我国社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2]作为高职院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课程之一,《概论》课始终以引导当代大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努力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自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概论》课教学紧紧围绕立德树人,以矛盾思维改变传统的以知识目标到能力目标再到素质目标为先后顺序的教学目标,优化提升为从素质目标到能力目标再到知识目标为先后顺序的教学目标。以矛盾的对立统一思维引导学生在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国家与个人等多维碰撞中,坚定对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对广大人民群众的信心,树立问题意识,增强多种能力,自觉接受党的先进理论和知识,并将这些理论知识内化心、外化于行。
创造多个矛盾,重构教学内容
《概论》课教学模式改革创新以现行教材内容为基础,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进程为链条,选取相关的党史焦点问题或当下社会现实热点问题,创造对立或统一的多个矛盾或争议,如“发展民生的‘舍’与‘得’”、“一带一路的‘古’与‘今’”等。以这一系列矛盾为中心,重构《概论》课教学内容,使“走过的路、现在的路与前行的路”相互衔接,“前人的路、别人的路与自己的路”相互对照,“理论的知、思想的悟与实践的行”相互融合。在这一系列的串联、融合中,教师更加准确的把握教学重难点,有的放矢,与时俱进设计和优化教学内容,全面提高教学内容质量。而学生则能更直接更准确更高效的把握最直接最现实最根本的知识和问题,增强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全面提升个人综合素质和能力。
徐 锐
(德州职业技术学院 山东德州 253034)
摘 要:自习近平总书记发表“3·18”讲话以来,高校思政课迎来了前所未来的发展新机遇,一系列的思政课建设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然而,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目前,思政课的发展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效果等诸多方面仍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简称《概论》课)为例,以矛盾思维为创新点的全面探究新时代背景下思政课教学新模式,是解决当前思政课教学困境和发展难题,全面改善和提升思政课实际教学效果的重要方式。
关键词:矛盾思维;思政课;《概论》课;教学模式实现两大转变,调整教学课堂
以矛盾思维重构《概论》课教学内容,打破了原来的教材内容的框架体系结构,使所授内容更加符合立德树人教学目标需要,更加符合学生成长需要,更加符合实际教学需要,真正实现了教学内容由原来的教材体系向现在的教学体系转化,进而全面提升了《概论》课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同时,以矛盾思维开展教学,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在主动参与实践探究中,理清知识脉络,明辨是非对错,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与热情,真正实现《概论》课课堂教学由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导的理论灌输方式转化为学生主动参与和主体性有效发挥的双边互动效果良好的高亲和力课堂。通过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教师主导的课堂向师生双边互动的课堂的转化,思政课课堂教学实现由低抬头率、低出勤率向学生乐学、善学转变。
立足多重感受,提升教学效果
“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4]立足于以引导学生全面把握“四史”的相关内容来增强学生获得感,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实践探究和实际解决现实问题来增强学生的成就感,以引导学生全方位感知党的正确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祖国的强大和包容等来增强学生的幸福感,以引导学生理性认识中国发展过程中的现实矛盾和问题及自身的使命来增强学生的责任感等多重感受,《概论》课教学模式以矛盾思维进行改革创新,并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将爱国之情、强国之志和报国之行融入到时代发展之中,切实提升思政课的教学效果,真正打到了立德树人的教学目标。
以矛盾思维全面推进《概论》课教学模式改革创新,全面提高《概论》课教学质量,《概论》课真正达到了“接地气、聚人气、扬正气”的效果。在此基础之上,以点带面,促使以矛盾思维进行改革的创新思路由《概论》课试行向其他思政课全面推进,将思政课教学模式改革进行到底,使思政课在培育承担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这一任务中源源不断地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交出版社,张耀灿.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