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生为主体的《运动心理学》课程教学模式探讨
2014年4月09日 10:58 作者:王文增 沈阳体育学院王文增 沈阳体育学院
运动心理学是研究人在从事体育运动时的心理特点及其规律的科学。作为一门课程,在体育院校是学生必修课程之一。沈阳体育学院已有多个专业开设《运动心理学》课程,包括运动训练专业、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和社会体育专业的基础课以及应用心理学专业和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专业课。本文将针对生源为运动员的大学生所修《运动心理学》课程教过程进行分析,提出有效的教学模式。
一、《运动心理学》课程教学现状
当前大多数体育院校《运动心理学》课程的授课模式比较单一,一般采取传统的班级授课,主要是教师讲授、学生以记笔记看书的方式听课。有条件的学校会安排2-3 次实验课,这些实验课也大多是基础心理学方面的实验,与实际运动情境联系较少。这样的授课模式是以教师为主导的,因此学生的听课主动性差、参与性低,教学效果不佳。这种传统教学模式是没有考虑本课程特点造成的,所以要提升教学效果就应当考虑以下两个特点:一是本课程教学内容的特点,二是本课程教学对象的特点。(一)教学内容的特点。运动心理学是其母学科心理学在运动实践领域的运用,将心理学基础知识、基本原理与运动领域相关情境结合到一起,具体来说包括:(1)运用心理学理论解释运动现象;(2)运动对人的心理产生的影响;(3)在运动中遵循、利用心理学原理提高运动成绩。所以运动心理学与运动实践领域联系紧密,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教学中如果脱离了实践,只在课堂上讲授相关知识,很难达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二)教学对象的特点。本文所谈《运动心理学》的教学对象为参加单独考试进入体育院校学习的大学生,他们具有二级及以上等级运动员证书。这些运动员大学生的身份,首先是运动员,其次是大学生。他们参加过各级各类运动比赛,具有运动经历,体验过运动领域的心理状态及心理变化。从事《运动心理学》教学的教师并不都是运动员或体育院校出身,运动感受可能没有他们的学生丰富。从这种意义上说,教师的授课具有天然的缺陷,忽视了运动员大学生的运动经历,没有很好利用他们的专业背景,教学很难深入到深层次运动领域。所以要想提升教学效果,
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有待转变。
二、以学生为主体的《运动心理学》课程教学模式
(一)把课堂还给学生,发挥学生的能动性
传统《运动心理学》课程教学模式是教师讲授课程内容、学生听讲,课中穿插提问或讨论,这是以教师为主体的,学生大多数时间被动地听讲,实质为填鸭式教学。我们认为改变这种教学模式应从根本上入手,把课堂时间一分为二,把课堂一半时间还给学生,使他们成为那部分时间的主体。相应地前半部分时间由教师讲授相关知识和理论,学生听讲;后半部分学生走上讲台谈对知识的理解,例举运动实践案例说明相关原理。
具体操作程序:在本课程第一次上课时将教学模式向学生进行介绍,说明学生在课堂上的责任和任务。教师将教学内容按章节分配学时,由学生根据自己的运动专项或兴趣点组成小组,课余时间查找资料,小组讨论,形成统一观点。教学进度进行到小组相关内容时,小组推选代表讲授小组研讨内容,同组学生可以补充内容。其他小组同学提出自己的疑问或谈自己的观点(要求每位学生在整个课程教学期间对其他小组提出至少三次以上的问题或谈自己的观点),最后教师进行点评。
(二)观看比赛视频,分析运动中的心理现象
本课程教学对象运动员大学生都有参赛经历,他们对大型比赛中运动员的心理变化非常敏感,能够体会到运动员在比赛一瞬间的心理感受。授课教师可以给学生观看体育比赛中一些经典的运动场景,可以引导运动员关注体育比赛中与心理学有关的现象,让他们运用所学知识和理论解释分析运动员当时的心理状态,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观看撑杆跳高女皇伊莲娜•伊辛巴耶娃的比赛视频,她在比赛间隙干脆在场上找个地方躺下,盖上毯子蒙头睡觉。这种场合当然是睡不着的,伊娃实际上也就是躺在毯子里闭目养神,偶尔会站起来看看比赛的进度,这段时间她就是场上最悠闲的人,比赛似乎与她无关。伊莲娜•伊辛巴耶娃实际上是在进行心理训练,调整心态打好比赛,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一起分析她的心理训练方法等。
具体操作程序:教师收集经典的体育比赛视频,这些视频要与授课对象的运动专项有联系。课程讲授到相关内容时,教师给学生播放这些视频,引导学生分析视频中运动员的心理状态。如果是比赛成功的案例,请学生谈如何保持这种状态;如果是失败的案例,请学生提出应对策略。运用头脑风暴法,每个案例不要局限于少数学生,要尽可能地鼓励多名学生从不角度来分析。最后由教师总结点评。
(三)现场观摩运动情境,在运动中理解心理学原理
运动员大学生的课程分两大部分,一是专项训练,二是理论课学习。《运动心理学》课程的授课教师将该课程的讲授与学生的专项训练结合起来,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理论知识,而且有利于学生提高训练比赛成绩。学生对运动过程的感受具有即时性,他们在训练比赛中所体验到的运动感受非常深刻准确,一旦结束训练比赛回到课堂时,他们的感受就会有所减少,不利于探讨和分析。所以教师可以与专项训练课教师沟通,安排部分学时的运动心理学课程在专项课中进行。
具体操作程序:教师根据授课对象的专项特点,结合运动心理学相关知识,选取相应的教学内容,联系专项课教师。前一次课,教师讲授相关理论知识,下一次课,带领学生在专项课训练结束时谈感受,谈对心理学知识的理解。并请专项课教师进行点评。
(四)邀请优秀运动员走进《运动心理学》课堂
优秀运动员有着丰富的运动比赛经验,邀请他们到课堂向学生讲述自己的心得体会,与学生进行有关主题的探讨,可以帮助学生从他们身上看到一些独特的品质,学到一些经验性的知识技能。具体操作程序:任课教师在开学初联系优秀运动员,根据他们的运动项目向他们推荐一些选题,请他们就感兴趣的题目进行准备。当课程进行到相应阶段时,请他们走进课堂,与学生互动,促进学生对相关问题的理解,提升教学效果。以上《运动心理学》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索,需要先期调整教学进度。在开学初,教师就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作出安排,哪一章节采取哪一种授课模式确定下来。在一个学期的授课期间,各种模式可以灵活运用,能够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专业背景优势,促进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张力为,毛志雄.运动心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魏忠凤.后现代课程语境下我国体育院校课程建设的构想[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2(5).
> 才智 /77
创新教育Innovation Edu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