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卡双向三融”新思路——加强高校教育数字校园信息化
2014年3月31日 16:57 作者:吕 达 包头职业技术学院电气工程系 01吕 达 包头职业技术学院电气工程系 014030
【文章摘要】
在示范性院校建设期间,我院为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紧跟教育部文件精神,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信息化,为地方服务, 重点培养技能型实用人才;在将基于行动导向的教学设计运用在学院建设、教学改革、校企合作的创新中,提出了“一卡双向三融”的新模式,即利用校园“一卡通”,以双向合作、双向保障的“双向关系”来实施学校教师和开发人员、学生学习和企业技能顶岗实习、教学资源和研发资源的“三个深度融合”,以此来加强高校教育信息化,加快校园云端数字化。
【关键词】
教育信息化;数字校园;校企合作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企业对高端技能型人才需求的不断加大,高等职业教育迅速崛起,高职类院校更是占据了我国高等教育院校的半壁江山。在十二五规划提出我国教育产业与信息化产业相结合方针的指示下,伴随着教育改革与校园建设的不断深入,我院依据地区优势,传承兵工文化,紧追时代步伐,依托“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将国内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与创新教育理念的核心技术紧密结合,提出“一卡双向三融”的新思路进行校园建设。
1 更新理念,明确教育信息化“一卡”地位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物联网、教育云技术、Web3.0、三网融合、IPv6 等新兴技术的迅速崛起,都对加快高校信息化建设进程起到了促进作用。我院计算机系也于去年新增设了物联网专业,并由网络管理中心的技术人员和计算机系的师生共同探究,在我院新校区开放使用校园一卡通。
所谓“一卡”指的是“校园一卡通”,它可以让学生很便捷的在学院中安全快速的完成各项日常生活,它集学生证、图书证、电子钱包、宿舍卡等功能于一体的非接触式射频IC 卡,具有我院学生身份识别、校园综合治理、校内安全管理等常用功能。对于学生来说,该卡十分方便,不用在钱包或口袋装一大堆卡片和证件,在图书馆借阅图书、上网聊天、自主学习、打水买饭、超市购物都可以使用校园一卡通,并在每学期初有国家和学院给予的部分补助。为了防止学生一卡通遗失造成严重财产损失,我们在校园一卡通的每日使用金额设置了上限,每日使用不可超过某一指定的金额,保证了学生可在遗失的第一时间凭身份证等有效证件及时申请补办,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2 提升能力,建立教育信息化“双向”关系
“双向”指的是双向保障、双向合作的“双向关系”。除了针对学生的入学教育、宿舍管理有校园一卡通的保障,学生使用本人账户可自行利用无线网登录学生信息化系统进行专业选修课的选课、成绩查询、浏览国家、自治区、学院要闻、名师风采、跨专业学习等,教师登陆信息化系统平台可进行成绩录入、微课视频上传、作业布置及批阅、师生留言板互动等,师生共建的和谐气氛,双向保障了教学的效果,并对师风学风建设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目前我院的校园无线网已经覆盖全院的新、老校区,用户均可以在校园内随时随地的用不同终端接入校园网,享用多种信息化的服务。教师可以在教学楼、实训室、办公室、会议室使用高性能无线网络Wi-Fi,通过手机、PDA 等安排教学和公文管理、组织会议讲座;学生可以在教室、图书馆、宿舍连接无线网络进行自主学习,查阅网站资料,完成电子档作业、查看考试成绩单、观看课程视频。
3 无缝对接,保障教育信息化“三融”实施
“三融”指的是学校教师和开发人员、学生学习和企业技能顶岗实习、教学资源和研发资源的“三个深度融合”。教学所使用的高质量影像资料、高知识含量PPT 课件、高容量工作计划单、学生所看到的高水准微课录像、高技术科研项目实例、高仿真智能动画,都是学院授课教师与企业员工共同开发、整理、收集的,此为“三融”的第一个“融合”,即学校教师和开发人员的融合。
“三融”的第二个“融合”是学生学习和企业技能顶岗实习的相融合。学生通过信息化教育可以登陆学院的主页,查看我院教师成功申报的国家级、自治区级、学院级精品课程网站,自行下载教师授课过程中所用课件、任务单、习题库、试卷库、动画资料库、编程软件等,在学校宿舍、假期回家、企业顶岗实习过程中都可登陆下载,保证了资源的共享型,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融”的第三个“融合”是教学资源和研发资源的相融合。“工学结合”行动导向下的学习领域给予了教师很大的“自由空间”,可以依据学生学情、根据地区和企业的情况、凭据自己的授课经验,有针对性的将重难点融入到学习情境的开发中,体现出该课程的开放性和灵活性。这样对该课程的授课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当然,由于网络的覆盖范围、信息化的改建标准、教师的个人能力素养,资源的合理分配都影响着高校教育信息化和校园云端数字化的进程速度。我院作为起示范引领作用的高等职业教育学院,必须因地制宜,结合“一卡双向三融”的新思路,准确把握国家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找准定位和发展方向,推动信息技术与生产技术的融合,自觉承担起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时代责任,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高端信息化技能型人才,在促进就业、改善民生方面以及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闵维方, 丁小浩, 文东茅, 岳昌君.2005 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的调查分析[J].北大教育经济研究,2005(12).
[2] 夏朝丰,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学生就业竞争力培养研究[J].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