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教师应该合理设计和有效利用问题情境,使学生在问题的引导和启发下学会观察、思考、分析、总结和反思,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全面发展。本文立足于小学数学教学实际,针对“问题串”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展开研究与探讨。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串;途径
“问题串”,指的是基于一定的教学情景,围绕一定的教学目标,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而精心设计的一系列问题。“问题串”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在激发学生兴趣、启发学生思维、锻炼学生能力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因此,笔者结合自身的学习成果和实践经验,针对“问题串”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与实施途径展开论述:
一、把握目的性原则,让“问题串”有的放矢
有些教师在应用“问题串”开展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往往存在为了提问而提问的现象,漫无目的的提出一些与教学目标并不相符的问题,不仅降低了教学效率,也扰乱了学生的思维逻辑,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锻炼。因此,教师应该把握目的性原则,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和计划性的提出高水准的问题,从而更好的发挥“问题串”的教学功能。 例如,在“分数”的教学中,教师为了帮助学生区分“真分数”和“假分数”,设置了以下“问题串”:1,把 1 个苹果平均分给 4 个同学,每人分到多少?2,再拿一个苹果,平均分给这4 个同学,每人共分到多少?3,假设有 3 个苹果,平均分给这几个同学,每人分别分到多少?4,如果有 4 个,5 个,6 个……9 个苹果呢?5,请大家把这些同学分到的苹果用分数表达出来,并从上往下观察,你会发现这些分数的分子有怎样的变化?跟分母之间的关系又如何变化?6,如果老师告诉大家,分子大于或等于分母的分数就是假分数,那么我们得到的这些分数中,假分数有哪些?
在这个“问题串”当中,虽然问题很多,但是仔细分析我们就会发现,每个问题都是围绕假分数展开的,第 1 到 4 题是向学生展示假分数产生的过程;5 题是引导学生发现假分数的特征;6 题是启发学生总结假分数的概念,并发现真分数和假分数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这些紧扣教学主题的“问题串”,显然能够起到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思路的教学效果,使学生在问题的指引下掌握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二、把握趣味性原则,让“问题串”妙趣横生
在应用“问题串”开展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偶尔会出现学生对于回答教师的问题兴致不高、热情不足的现象,导致教学难以顺利进行。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教师提出的问题缺乏趣味性。问题过难、过易或者过于枯燥,都有可能导致学生丧失思考问题的兴趣和回答问题的热情。因此,教师在设置“问题串”
的时候,要充分把握趣味性原则,使“问题串”变得妙趣横生。
例如,在学习“认识四边形”的时候,如果教师简单直白的询问学生:这是什么图形?它有什么特点?那是什么图形?它有什么特点……学生难免感到枯燥乏味,缺乏回答问题的兴趣。相反,如果教师能够设置具有一定趣味性的问题情境,则能够更好的调动学生思考问题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比如,教师可以组织“给四边形家族制作名片”的小游戏,名片中的条款包括:姓名、外貌特征、家庭成员、独特技能等。
通过“给四边形家族制作名片”的问题情境,将枯燥的数学学习变成了具有挑战性与趣味性的课堂游戏。同时,通过姓名、外貌特征、家庭成员、独特技能四个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四边形,并尝试总结不同四边形的特征,逐一分类,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四边形的共性与特性。
三、把握阶梯性原则,让“问题串”循序渐进
教师在设计和应用“问题串”的过程中,应该坚持阶梯性原则,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情感需求出发,本着由简单到困难、由分解到综合、由旧知到新知的原则,使学生在问题的逐步引导下,逐渐学习数学知识、掌握数学方法、探索数学规律。 例如,在学习《圆的面积》的时候,如果教师直接提出问题:
圆的面积公式是什么?推导过程是怎样的?则显然超出了小学生的思维能力范畴,使问题陷入“僵局”。相反,教师可以先给学生用电脑演示下面两个情境:1,用正多边形(边越来越多)无限次对圆进行切割;2,通过无限次折叠使圆趋于重合。在演示完之后,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1,如果正多边形的边无限增多,最后它会趋近于哪个图形?这说明了什么问题?2,如果我们对圆折叠的次数无限增多,最后它会趋近于哪个图形?这说明了什么问题?3,我们之前学过了三角形、四边形等图形的面积公式,它们的推导过程有什么共同点?这对于我们推导圆的面积公式有什么启示作用?
教师现实利用电脑演示,以直观的方式让学生了解以下两点信息:一方面,让学生了解到圆的面积公式与之前学过的正多边形面积公式之间的关系,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另一方面,让学生了解到圆的面积公式与圆的半径(或直径)之间的关系,开启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思路。在此基础上,教师通过提出 1,2 两个问题,让学生在观察直观现象的基础上进行抽象思考,对于圆的面积的概念和公式有初步的认识。继而,通过第 3 个问题,使学生借助已有知识,探索未知领域。在整个过程中,教师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设置“问题串”,使学生沿着教师的问题“阶梯”
向更高的层次“攀岩”。
结束语:综上所述,本文立足于小学数学教学实际情况,尝试从目的性、趣味性和阶梯性三个层面,针对“问题串”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与实施途径展开研究与探索。希望通过本文的论述,能够引发广大同行的共鸣,大家共同加强对于“问题串”的研究与实践,以“问题”为动力,推动小学数学教学改革、促进小学生数学知识的学习和数学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汤俊.新课改下“问题串”在小学数学中的运用[J].考试周刊,2018(08).
[2]嵇瑶.以“问题引思”促进学生“专念学习力”的提升——谈小学数学问题的有效设计 [J].数学大世界 (下旬),2018(06).
[3]汪湘群.唯有读懂教材,方能用好教材——例谈北师大版教材“情境+问题串”的解读[J].小学教学参考,2018(06). 作者简介:杨惠娟(1968-),女,在云南省保山市施旬县仁和镇复兴小学任教,大专学历,高级教师,主要从事新人教版小学数学教学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