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拉赫玛尼诺夫钢琴作品中的悲剧性
2017年12月11日 09:25 作者:lunwwcom在该例中由于大提琴声部不断出现重复的连线旋律,所以力度也会出现递进的效果,要特别注意重音在每个小节中的作用,强调重音的清晰度可以有效提升演奏效果。
谱例12
该处的特点主要是通过大提琴双音拉奏来将整首曲子带入高潮阶段,演奏者应该尽量使用大幅度的扫弦来提升演奏的激烈效果,另外通过将和弦力度提升到sff强度以上也是让弦音达到最饱满状态的重要措施,这个时候副部与结束部的演奏也要以期独有的特征为展现手法,比如副部可以使用较为舒缓的钢琴伴奏来提升大提琴的揉弦效果,而结束部则可以引入254小节相同部分的旋律来帮助大提琴实现收敛与平静的演奏效果,根据实际情况甚至可以选择不使用揉弦而通过直接演奏来提升效果。
谱例13
上例的271小节中演奏速度不断加快同时乐曲的起伏也会变大,整首乐曲的情绪激动,而这个过程中大提琴声部以及钢琴声部就必须要重新协调一致,共同将整首曲目推向高潮。
二、学生如何结合作品创作背景来演奏好大提琴
学生在理解和清楚作曲家的创作背景来表达音乐就能更好地诠释乐曲的内容和情感,相应的技巧也会得到更好地分配表现。这是在学习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学习内容。拉赫玛尼诺夫在他的很多作品当中都有一种俄罗斯式忧思,与其坎坷的人生经历相关,拉赫玛尼诺夫钟爱俄罗斯式的忧思和死亡的题材。他将历经磨难的生命体验融入音乐作品,其中充满着感人至深的浪漫情怀,并有一股强大而坚韧的力量,让听过的人和他一起回味生命,思索死亡。他当时所处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正是资本主义垄断阶段,国家之间的竞争也非常激烈,当时的俄国就处在那种不安动荡的时局中,悲观绝望的情绪渗透在各个创作的领域,拉赫玛尼诺夫的很多作品中都会流露出这种压抑阴郁的情感。加上他自身也带有俄罗斯民族特有的忧伤和悲情,性格也充满忧郁特质。这种交杂在一起的特有的俄罗斯式忧思就充满在他的作品当中。1897年他的第一交响曲首演时灾难性的失败,早年充满希望的创作时期戛然而止。从抑郁谷底挣脱出来的快乐、不断恢复的自信心、重拾的创作激情的拉赫玛尼诺夫在1901年写出《g小调大提琴和钢琴奏鸣曲》op.19这一著名作品。1901年12月15日拉赫玛尼诺夫和布兰杜可夫首演了大提琴奏鸣曲。这首奏鸣曲的四个乐章都是以古典的形式写成,第一乐章是奏鸣曲式,在哀愁的序奏之后接入激动与抒情的快板;第二乐章是回旋曲式,是一首滚动前进的诙谐曲;第三乐章是悠长的旋律行板,凄美哀愁,旋律极其优美动听;第四乐章则是一首兴致高昂的奏鸣曲,以华丽的结尾带回主调,灿烂结束全曲。这一乐章恰恰就表现出拉赫玛尼诺夫这一种俄罗斯式的忧思。整个乐章调性都是小调,音乐色彩很悲伤。那么演奏这个乐章要在这种忧思的音乐起伏上来表现。大提琴本身就是弦乐中公认最接近人声的乐器,通过左手揉弦和右手的配合可以把音乐演绎的如泣如诉。那么学生在清楚这样的音乐背景时就可以在乐曲不同地方来更好表达情感,这是非常重要和关键的。所以在首先解决好乐曲的技巧部分之后再结合作曲家创作该作品时的背景可以把音乐情感重新细致处理的更加到位。高师学生中普遍停留在演奏完作品本身的技巧部分,其实这仅仅是完成了第一步。再深入了解作品本身以及作曲家的音乐风格之后重新练习演奏作品又会更加提升大提琴的演奏水平和表现力。对演奏的技巧也是更高的要求,学生要学会从音乐本身出发来思考如何更能准备表达作品的音乐内容。所以希望学生能够不断在这个方面练习和思考,这样才能够取得长远的进步。
参考文献
[1][英]沃克,何贵凤.拉赫玛尼诺夫——伟大的西方音乐家传记丛书[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
[2][德]安德烈亚斯·魏玛,陈莹.拉赫玛尼诺夫(罗沃尔特音乐家传记丛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7.
[3][英]皮格特(Patrick Piggott),王次炤.拉赫玛尼诺夫管弦乐[M].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1999.
[4]贝尔滕松,亚尔列乌达,陈孟珊.拉赫玛尼诺夫的音乐人生[M].郑州:台湾原笙国际出版社,2008.
[5]宋彦斌.论拉赫玛尼诺夫钢琴作品中的悲剧性[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1.
[6]张海敏.师范性、专业性、适用性—建立高师大提琴教学体系[J].大舞台,2010(08).
[7]王星.高师音乐教育中的大提琴教学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2.
[8]蔡菁静.对高师大提琴演奏课程建设的几点思考[J].艺术教育,2014(07).
作者简介:周婧(1987—),女,江西南昌人,江西科技师范学院音乐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大提琴演奏与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