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能力:数学学习的灵魂
2013年11月07日 16:25 作者:刘勤凤刘勤凤
(淮阴中学新城校区,江苏 淮安 223002)
摘 要:数学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培养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数学是解决问题的工具,应用能力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其次,能够使用数学语言表达问题、展开交流,形成应用数学的意识。
关键词:初中数学;应用能力;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数学应用能力越来越被高考与社会所重视。能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新课改倡导的理念。而实际情况是绝大多数学生动手能力差,应用意识淡薄。这样就导致了学不能致用,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所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就显得十分的紧迫。
一、加强直观教学,培养数学应用意识
对于数学问题的引入,历来是值得教师研究的问题。实践证明,通过直观的手段给学生展现丰富的感性材料,不仅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如采用物品、模型或进行某种演示,让学生动手操作,接触有关的对象,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要让学生了解数学的价值与背景,学生应该了解数学什么时候被实际的应用,以及如何应用,而不是得到它们将在某天被用到的许诺。在提出对某个问题进行研究时,我们应强调把数学问题通过直观的方法呈现出来。例如:在教学“解直角三角形”时,可利通过一个直观情境把实际问题解决:修建一个水点站时,要沿斜坡架设水管,从剖面图看到,斜坡与水平面所成的∠A可用测角器测出,水管AB的长度可以通过测量获得,当水管铺到B处时,设B处离水平面的距离为BC,请你给出施工方案,怎样测得B处离水平面的距离?问题一出,就有的同学提出从B处向C处钻洞,测出洞深即可;有的同学认为这样做太费力不可取;有的同学认为C点是无法确定的。由此可以看出,数学教学应该从实际问题出发建立数学模型,通过解直角三角形来解决问题:BC=AB• sin A。(因为AB、∠A是已知条件)
二、创造性使用课本,注重应用能力培养
现行的数学教材是经过编者精心设计的,其中的每一道例题都具有典型性与启发性。我们可以借此发挥,结合例题给学生实际布置具有应用能力的作业。例如:在教学“成比例线段”后,就要求学生根据“同一时刻物体的影长与物高成正比”的规律,来测量高大建筑物的高度、树的高度等。学习了“黄金分割”后,就让学生思考:要在新建的环形跑道边建立一个旗杆应在什么位置比较合适?学习了“轴对称”图形后,就根据实际需要,编一道比较实用的应用题:在一条河的同侧有两个村庄,现要在两村之间建立一水塔,怎样建才能使它到两村使用的水管最节省?其次,把课本中的例题进行延伸,为学生提供想象的空间,进行应用能力的培养。如:在顺次连结四边形各边中点所围成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的证明题后,就给布置这样的开放题:1、顺次连结等腰梯形或菱形的各边中点所围成的四边形分别是什么图形?2、原四边形与新四边形在周长和面积上有什么关系?3、新四边形的形状取决于原四边形中的哪些因素,其关系又是什么?这些问题不仅培养了学生现行数学的兴趣,还培养了他们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从而提高了数学应用能力。
三、加强概念教学,从中获得应用能力
概念是数学教学的基础。教学过程中,我们要突出概念的形成背景与形成过程。如学生在刚开始学习负数的时后就很不习惯,很难理解负数是怎么回事。那么,我们不妨把负数与生活中的现象结合起来,帮助学生理解负数的概念。如在乘坐电梯时常能看到-1楼的标记,它表示什么意思?冬天当温度低于0度时怎样来表示?这就需要用负数表示。要理解概念的本质,我们不能只是机械地记忆。而要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培养数学应用能力。又如,在教学函数的概念的时,就给学生渗透运用运动变化的观点来认识世界:一个量发生变化,另一个量也随着发生变化。运用这一观点认识与理解现实世界中的现象是很重要的。如一日中随着时间的不断变化,气温也随着变化,温度与时间就构成了函数关系。数学的应用领域非常的广泛。如在物理学中如果力的大小不变,当力与位的方向不垂直时,那么位移就发生了变化,所做的功也在发生变化(W=f s)。生物学中某细胞每隔一定的时间就会分裂一次(这段时间为周期),分裂的次数在不断的变化,分裂的个数也在发生变化,而分裂的个数就是时间的函数。
四、解决实际问题,提高数学应用能力
数学教学可以遵循一个明确的思路进行。如创设问题情境——建立数学模型——进行应用与拓展,让学生去经历数学建模的全过程。通过数学建模,可以让学生形成“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很多实际问题是很有兴趣的,例如:“珠穆朗玛峰的海拔高度约为8844.34米,它大约有多少层楼高?”、“把一张厚度是0.1毫米的白纸,把它对折20次后,其厚度约为多少毫米?”等等。一旦建立了数学模型后,学生就会运用数学思维进行正确的运算或推理,从而提高自己的数学应用能力。如在应用题教学中,把“行程问题、工程问题”建立方程或方程组数学模型;应用题教学,还可以结合我们熟悉的生活实际,如在商品经济中常见的问题(利息、房贷、股票等),要求学生通过分析,概括出数学模型,从而获得数学建模能力。例如:学了利息的计算后,可以通过到银行储蓄感受利息的计算方法,从中学会科学的理财。学习了纳税后,可以学习储蓄利息中如何扣掉税款。通过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学会运用数学的基本方法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从而更拉近数学与生活的距离,进而提高数学的应用能力。
总之,数学应用能力的提升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并非一蹴而就的事情。教学中教师要时刻注重激发学生浓厚的数学应用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应用习惯,教给学生有效的数学应用方法。并且对学生进行科学的数学应用训练,让学生在数学应用实践中不断地积累经验。
参考文献:
[1]叶道兵.高中数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策略[J].科技咨询导报,2011,(3).
[2]吕含贞.谈“应用意识”在高中数学课堂中的构建[J].课改纵横,2012,(9).
[3]何振中.新课改理念下的“交往互动”摭谈[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