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育公平是一个交叉多门学科,涉及众多知识又具有相对独立性研究领域。单从教育学视角分析研究教育公平是不全面,不深刻的。多学科视角下的教育公平,其理论有着不同的侧重,现实中的教育公平在实践方面也存在着问题,因此,提出实现教育公平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教育公平;多学科
教育公平问题是一个涉及政治、经济、管理、哲学、伦理等众多学科知识的复杂性问题。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以及对教育公平问题的思索与日益重视,已有许多专家和学者从多个不同角度就教育公平进行了研究。由于研究视角和学科背景的不同,对教育公平的概念定义也有所不同。我国对教育公平问题的理论分析受外国理论的影响很大,主要是借鉴国外的观点和方法来研究现实问题。近年来,国内理论界也从不同侧面和角度展开了对教育公平的研究,为我们的认识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发展阶梯。
一、多学科角度下的教育公平
第一,以教育社会学作为认识角度。在社会学中,公平主要表现为机会均等,将“教育公平”与“教育机会均等”相等同,二者可以互换使用,或将“教育公平”限定于“教育机会均等”
上。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组成部分,更是社会公平价值在教育领域的自然延伸和体现。社会公平具有四个特征:对象的全体性、前提性、适用性和共享性。美国学者科尔曼和瑞典学者胡森将教育公平定义为“教育机会均等”;而教育资源在不同社会分层中的公平合理配置是衡量教育公平的重要指标。我国现阶段教育公平的内容主要包括:教育起点上的公平,教育过程中的公平和教育结果的公平,促进教育公平就要在这三大方面进行彻底的社会改革,从根本上改变导致教育不公平的社会制度。
第二,以教育经济学作为认识角度。“教育公平”是与教育资源分配和享用联系在一起的或具体表示为个人获得教育资源的多少与其对社会的贡献或报酬相称;另外也有将教育公平界定为资源分布公平与机会分布公平。从教育经济学角度简单地说,教育效率为教育投入与直接产出之比。并由此产生一些可量化、可测量的指标,如:升学率、毕业率、辍学率、生师比、教室利用率、图书利用率等。教育公平和教育效率的关系问题就是教育资源的分配问题,坚持“教育公平与教育效率并重”的原则,在全社会中合理分配稀缺的教育资源,大大增加受教育机会,提高教育的普及化程度,使教育向着更加公平的趋势发展。
第三,以教育伦理学作为认识角度。教育伦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领域的善恶矛盾,教育公平问题便成了其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教育伦理学认为教育公平是要求教师在教育职业活动中,公平合理地对待和评价全体合作者,或教育活动中对待每个教育对象的公平和对教育对象评价的公平。最根本的公平是人格上的公平,就是处理好公平中的人际关系的问题。实现教育公平的平等性和差异性原则、道德性和相对性原则和优先性和补偿原则。
第四,以教育学作为认识角度。从教育的内部审视教育公平,即教育本体的课程与教学公平,主要表现在课程改革、教学形式和学业评价等方面。课程是各级各类学校,依据培养目标,规定了教学科目及其目标、内容、进程、范围和分量的总和,为了培养学生的发展而营造的学校环境的全部内容。课程与教学不可分割,既不能离开课程讲教学,也不能离开教学谈课程。因此,课程改革也与教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努力采取各种对策实现课堂教学公平,构建有利于课堂教学公平的和谐社会大环境,确立科学合理的培养目标和教育理念,加大对教育的财政经费投入,提高教师素质和专业化水平,建立科学的课堂教学评价机制。教学评价必须要有理论支撑,立足于学生发展的评价,结合质性和量化两种评价方式,反对甄别或选拔的评价功能观,主张全程性评价,反对终结性评价,实施多元化的学业评价制度才能体现真正的公平。
二、我国教育实践中公平的问题
我国建国以来教育事业已有很大的发展,使过去落后的教育境况得到有效的改善,但基于我国人口众多、幅员辽阔,各地区经济的不平衡发展,以及我国是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中国家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教育公平的实现,只是一定程度上的,仍然存在问题的教育公平。教育公平的主要问题表现在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和群体之间存在很大的差距。缩小教育的这些差距,促进教育的公平和均衡发展,成为我国实现教育实践中公平的目标。
(一)教育不公平的城乡差距,是指城乡间同一年龄段,同一教育阶段之间的教育水平存在差异。农村办学条件落后,农村教师的待遇差,大量师范生不愿到农村基层从事教学工作,导致农村教育更缺乏师资,如此恶性循环,成为农村教育发展的桎梏。
加之,城乡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城乡教育质量差距加大。从师资配置角度关注城乡发展失衡导致的教育不公平现象,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建立教师支教政策。
(二)教育不公平的地区差距,主要是指中国的东部、中部、西部三个地理地区之间教育存在的差距,不同省份之间,同省不同市之间的教育差距也被包括在内。主要表现为一是不同地区教育资源投入形成极大差异,形成地区间教育不公平二是不同地区之间的居民受教育程度存在明显差异三是不同地区间升学率的差异形成教育的不公平四是不同地区间的师生比的差异导致不同地区教育的不公平。
(三)教育不公平的群体差距,主要有两种表现一是指城、镇中的外来打工人口与城、镇本地居民的子女的教育形成了巨大差距;二是指男女性别教育差距。在中国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的男女教育公平问题仍然是教育不公平的表现之一。
三、实现教育公平的对策建议
建设社会主义强国,增强国民素质,提高人力资本素质,中国必须重视教育,坚持优先发展教育,把促进教育公平摆在突出位置。大力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把中国的巨大人口压力转化成人力资源的优势;加快教育发展,促进教育公平,建设中国社会主义人力资本强国,协调经济社会发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教育公平要完善公平竞争的规则,应用教育领域广泛接受的选拔性考试作为筛选方式。因而,考试制度、考试内容、考试结构和考试方法等方面的科学性、可行性和公平性应予以重视;确定公平合理的教育政策,建设国家教育智库,通过大数据分析与评估,从而形成教育政策和执行方案;建立完备的教育法制,教育立法的产生和发展催生了中国教育法学的产生,教育法学研究推动了教育立法的完善,并为教育立法提供学术支撑。教育法制的不断完善,在制度层面上保障了教育公平;优化教育公平环境,强化公民的教育公平观念和教育民主意识,建立健全公开透明、公正合理、程序严密、有效监督的教育公平制度与环境。
参考文献:
[1]褚宏启.关于教育公平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 [J].中国教育学刊,2006,(12):1-4.
[2] 王鹏. 从教育学的角度审视教育公平[J]. 贵州教育,2006(17):6-12.
作者简介:王优(1994—),女,汉族,湖北咸宁人,硕士研究生,黑龙江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研究方向: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