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数学课中的“创新教育”
2012年8月02日 17:03 作者:lunwwcom
当今科技知识有两大特点:一是积累多,知识量大,多得叫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二是增长快,快得千变万化、日新月异。随着创新思潮的兴起,创新教育应运而生。实施素质教育,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培养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已成为教育发展的一个趋势。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日益成为教育者关注的课题,这里谈一谈自己粗浅的体会。
一、“以人为本”,培养创新意识
着眼于内化发展,强调的是知识的内化和人的潜能的发展,即“以人为本”。数学教学不仅要求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主动地获取知识,去发现规律,研究数学问题。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只能是组织者、引路人,从而逐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及创新意识。因此,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我努力做到了两点:
第一,打破常规的教学模式,努力营造愉快的教学氛围。
本着“一切为了学生”的教育目标,要让每个学生都敢想、敢说、敢做,并且以“自主探索式”的主体实践性教育为主要依托,真诚而坦率地走进每个学生心中。
其具体做法是:
(1)每节新课之前,组织学生自行预习,找出疑惑,在课堂上提出来与老师和同学进行讨论研究。
(2)每隔一段时间,组织学生对老师的教学进行大胆的客观公正的评判,并指出有效的教学方法。
(3)在课堂教学中,故意制造出一些错误,让学生大胆分析,并给予指正。
(4)要求学生随时记录自己在作业和测试时出现的错误的解题步骤及答案。
(5)要求学生在课外收集数学资料,然后作为共享资料,以便进行分析理解。
(6)不定期地调配学生座位,在学习中互帮互学。
(7)有目的地组织举行“数学能手”选拔赛,并让这些“数学能手”自主地走上讲台,面向全班同学讲课,既锻炼了分析解题能力,也锻炼了口语表达能力。
这些新型的师生关系和多样化的学习形式,唤醒了学生的主体意识,从而滋润了“创新意识”培养的土壤。
第二,改变刻板的评价体系,积极促进学生良好的个性发展。
由于每个人的遗传特征、所处环境、所受教育以及自身努力的程度不同,从而体现出发展过程的五彩缤纷。为此,我在平时的教学中正视个性差异,大胆地创立了自己的一套对学生的课堂练习、完成作业情况及学习成绩这三方面的评价体系。它们是有形和无形相结合,即“表现、分值和进步指数”,且进步指数有两档:“有进步和进步显著”,以此来帮助学生发展优良的个性品质,从而让所有学生都感到学习的成功而不是失败。这样也可以使学生自觉接受“创新意识”的培养。 二、自主探究,培养创新能力
学习数学知识的最佳方法是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通过自己发现,能够深刻理解知识,并掌握知识内在的联系和规律。因而,在课堂教学中,要有机地启发学生用正确的思想方法,去寻求多层次的解题方法,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例如,求一次函数y=3x-1与y=-3x+5的交点的坐标。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一题多解,让学生用不同的思路、方法来解,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解法一:可以利用图像法解。
解法二:也可以利用求方程组的解得出。
这样,不同的解法既可以揭示出数与形的联系,又沟通了几类知识的横向联系,使学生在自主探究中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为创新能力的培养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三、发散思维,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发散性思维及求异思维,是创造思维能力的主要成分。它是指对给出的材料、信息,能从不同角度,向不同方向,用不同的方法或途径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一种思维方式。它的“尽快联想,尽多做出假设和提出多种解决问题方案”的特点,正是孕育着“创造性思维培养”的最佳时机。因此,在教学中,要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将教材中的知识结论变成我们探究的问题,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学习的兴趣,让学生置于问题情境之中,积极主动参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解方程(1997-x)2+(x-1996)2=1,如果按常规解法去括号、化简整理,难以奏效,但仔细观察、分析,不难发现1997与1996的差恰好为1,把方程右边的1化成1997-1996并配以-x+x则可迎刃而解。原方程可化为(1997-x)2+(x-1996)2=[(1997-x)+(x-1996)]2,化简整理得2(1997-x)(x-1996)=0,解得:x1=1997,x2=1996。
在教学中,将学生思维一步一步地引向深入,不仅能激发学习的兴趣,更能通过学生参与,不断地发现新的结论、新的体会。学生的解题视野变得开阔了,解题过程也就不枯燥乏味了,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总之,在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在数学教学中,应转变过去提倡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并重的模式,实现由“教”向“学”过渡,创造适宜于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学习的活跃的课堂气氛,从而形成有利于学生主体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健康发展的宽松的教学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