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秋季起,全国语文教材统一更换为部编本,部 家长在选择阅读材料时,要“接地气”,选择贴近生 编本教材结束了以往“群雄割据”的局面,由教育部组织 活的图书。小学生的思维方式仍然以具体的形象思维为 专家统一命题,更具有权威性与实用性。比起以往教材, 主,贴近生活的图书就可以符合学生的阅读需要。比如某 部编本教材更注重学生对于语文知识的实践应用,重在培 学生对抗日战争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师就要学生阅读与抗 养学生知识积累意识,锻炼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日战争题材相关的图书,当学生完成阅读任务之后,教师 提升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水平。部编本总编辑温儒敏教授 再把图书内容与现实融为一体,让学生的阅读学习更加贴 说:“语文高考就是要让15%的学生在高考中答不完题”, 近生活。阅读抗日战争类别的图书,会让人的心中产生一 “答不完题”并不是语文改革的最终目的,让学生积累丰 种沉重感情,战争给人们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结合选取 富的知识内容才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学生之间的差距将在 的抗日题材,家长可以通过查询、检索近期的与战争相关 知识积累数量上拉开差距,那些博览群书,知识渊博的学 的图书,推荐给低年级学生同时阅读,在阅读的过程中, 生将在未来的高考中占据一定优势,为此从小学语文开 小学生不再把“打仗”视为一种娱乐,明白了“打仗”的 始,教师与家长就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激发学生阅读 代价,从中受到思想教育。
兴趣,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从家长的角度出 3.选择角色拟人化的图书发,首先要做的就是要合理的选择语文阅读材料,让自己 小学低年学生充满想象力,他们看到与成人相同的物选择的阅读材料发挥应有的价值。 体或事件时候,会产生截然不同的观点。他们天真、浪一、对小学低年级家庭阅读材料的难易程度的界定 漫,时常把动物拟人化,让动物赋予人的色彩。如此一 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尚未成熟,这就增加了阅 来,教师就可以选择角色拟人化的图书,《安徒生童 读材料的选择困难,家长在选择阅读材料时要充分的考虑 话》、《格林童话》等经典著作涵盖大量的拟人化题材, 到区分阅读材料难易程度的界定标准,根据国外分级阅读 学生在阅读时会觉得文章非常亲切,原因就在于其中使用 研究取得的成果“在美国划分文章难易程度、建立分级阅 了大量的拟人手法,让静态的事物呈现出动态的画面,这 读标准的因素主要有:书本的长度;页面布置和表现形 完全符合学生的读书风格。
式;插图提供信息量的多少;概念的复杂和相似程度;文 4.图书内容要“三观”正确,避免出现暴力、恐怖等本的可预测性;重复使用字词的多少。 内容
家长可以参考以上提到的六条标准来选择阅读内容, 小学低年级学生好比一张白纸,家长在推荐阅读时, 这六条标准又可以概括为三个基本因素,即文本内容,文 要仔细把关,避免出现暴力、恐怖等内容。要选择弘扬主 本长度和文本辅助方式。文本内容标准就是文章内容是否 旋律的图书,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图书。正确的“三观”将 出现大量的“超纲”字词,语法结构是否过于复杂、语言 关系到学生的德育塑造,为此家长在购买图书上一定要谨 表达习惯能否被低年级学生所接受;文本长度比较好理 小慎微,选择阅读材料之后,自己先大致阅读文章内容, 解,就是学生阅读的文章字数是否处于学生可接受范围以 发现文章中有无涉及到暴力、恐怖等内容,如果存在于阅 内;文本辅助方式是指文章是否配有插图、拼音等辅助性 读材料,家长就要坚决的抵制。
阅读的内容,降低学生阅读难度,提高阅读效率。家长要 5.选择有助于激发学生想象力的图书选择适宜低年级孩子阅读的图书,参考以上标准来合理的 小学低年级学生具有丰富的想象力,这对于语文阅读控制难易程度,让自己选择的图书发挥应有的教育价值。 教学来说,具有宝贵的教育价值,为此家长要在平时多收二、小学低年级家庭语文阅读材料的选择策略 集有助于激发学生想象力的图书,比如科幻类、自然科学内容要丰富全面,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类、侦探推理类阅读材料都可以有效的激发学生的想象 小学低年级学生对于新奇事物充满好奇心,他们会对 力,有效的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
自己不熟悉的知识内容保持强烈的探索欲望,这种探索欲 三、结论望并不是局限在某个特定领域,而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方方 家长要选择适宜学生发展的图书,要积极的研究阅读 面面,存在于各类知识体系中,为此家长在选择阅读材料 材料选择策略,及时的向语文教师反映学生在家中的学习 时就要兼顾学生的特点,选择面要广,内容要丰富,具有 情况,与学校共同构建全方位的阅读空间,全面提升学生 大面积的覆盖效果,以此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比如在选 的阅读水平。
择文学作品时,就要搭配考虑自然科学、励志读物、科幻 读物、漫画等形式的图书,让学生从中得到全面位,系统 参考文献:
的知识内容,以此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1]王泉根.新世纪中国分级阅读的思考与对策[J].中国图书评阅读材料内容要贴近学生生活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