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理工类专业课课堂教学改革之我见
2014年3月31日 16:55 作者:吴学谦 衡水科技工程学校 053000吴学谦 衡水科技工程学校 053000
【文章摘要】
理工类课程枯燥,抽象,学生在沉闷的课堂中很难感到学习的乐趣,学生学无所获,反过来影响教师的情绪和教学思路,难以达到预定的教学效果。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对专业课堂教学进行改革。
【关键词】
专业课;课堂教学;中职生
在中等职业学校中,课堂教学中特普遍存在着一个共同的现象:面对教师的讲授或提问,很多学生面无表情,甚至毫无反应,丝毫没有回应的积极性和学习主动性。在理工类专业课教学中这种现象犹为严重。众所周知,理工类课程枯燥,抽象,学生在沉闷的课堂中很难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于是在课堂上呈现出走神、打瞌睡等现象。这些不仅直接导致了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学无所获,还将反过来影响教师的情绪和教学思路,难以达到预定的教学效果。长此以往,学生与教师间相互消磨,必将导致这个学科课堂教学的失败。为改变这种现状,我们电工电子教研组举办了学生座谈会和教师交流会以了解情况。1 通过分析,我认为导致这种课堂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方面
(1)学生方面
近年来,学生总数逐年锐减加之普通高中逐年扩招,导致社会“轻职”倾向严重,选择到中职就读的学生多为中考的落榜者。他们或者迫于家长压力,或者抱着混日子的心态来到中职就读。他们因为缺乏学习动力,对自己的专业基本没有认识,更谈不上喜欢。
(2)教师方面
秉承着理工专业课枯燥抽象的特点,大部分教师心安理得地认为这是学科特点,不管学生爱不爱听,灌输是唯一的教学方法,自己也无能为力。另外由于教研组的进度安排,整齐划一的教学进程,导致教师无暇顾及学生的接受能力,只能一味的填鸭讲授,忽略了对教学效果的关注。中职生最终要获得的是实践能力,但是实践离不开理论的支撑,要培养高素质的中职就业者,必须重视其理论知识的学习。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对专业课堂教学进行改革。
2 为实现中职专业课课堂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我们将从学生角度和教师角度分别入手
(1)学生角度
首先,要想提高中职生的学习效果,必须从提高其学习兴趣入手。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提不起兴趣,学好专业就是空谈。要想提高课堂效率首先要使学生对一门课程有浓厚的兴趣,所以各专业老师都应把握好第一堂课,在第一堂课上要做到深入浅出的把这一学科介绍给学生,与实际相结合,与学生将来走向工作岗位的应用相结合,最好采用视频辅佐,这样会让学生对这一学科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并产生学习的欲望。其次,针对学生基础薄弱的特点,要有针对性地为他们填补知识空白。
学习是一个累积的过程,每个人从小到大的学习过程如同一个金字塔的搭建过程,最开始的是基础,只有基础打好了,上面的建筑才会稳固。如果教师能够很好地研究教材和学生,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去组织教学,把学生置于用已知的知识去消化理解相关的深层问题的氛围之中,在教授新知识时从已掌握的旧知识点入手,能引导学生借助旧知识理解新知识,并把知识点前后联系起来,便于学生理解、记忆并形成规律性的东西便于掌握。
(2)教师角度
首先,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合理引入探究性学习方式,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自愿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传统教学活动中,最大的特点是教师口授、板书,学生耳听、笔记。课堂作为教学的主要环境则是提供给教师表演的舞台,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而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是被动的参与着。例如,数字电路的时序逻辑电路中触发器有RS 触发器、JK 触发器、D 触发器、T 触发器,在分析这几类触发器时方法、步骤类似,如果只是由老师一味的讲解,就会显得枯燥、繁冗,学生听起来也不容易抓住各触发器的特点,如果采用分组式教学,先由老师按自己的套路示范讲解RS 触发器的功能特性,然后把班级学生分成三组,引导他们按照自己的方法分别去分析JK 触发器、D 触发器、T 触发器,再由每个小组分别派一到两个代表来充当教师的角色为其他人做讲解,这样能激发学生极大的热情,促使他们主动思考,另外,经过自己的分析,学生对触发器会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便于区分记忆。学生只有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才能充分发挥其主体的能动作用,从而解放思想,激活思维,挖掘潜能,创新学习,营造出一种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其次,脱离课本束缚,巧设课程内容,采用易于理解的方式帮助学生掌握。理工科专业课程一般少不了公式,对待这部分内容推导、记忆、应用是一般的教学方式,在日常的教学中讲解这类知识点程式化严重,学生听起来也是枯燥无味,教师的初衷是通过推理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可学生对待推理却毫无兴趣,甚至会因为复杂的推理,对公式产生惧怕心理,更谈不上应用。既然我们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公式,针对中职生学习基础薄弱的特点,想办法让他们掌握即可,不一定要求他们对公式的得来那么清楚。例如:在讲解数字电路中逻辑代数定律中的反演律(摩根定律)时要想让学生记住公式A + B + C = A • B•C 和公式ABC = A + B + C如果按步骤推导,用真值表证明是最简单的方法,但是这个过程依然复杂,且学生不一定能真正学懂,而且在多年的教学中我发现很多学生会把这两个公式记成A + B + C = A + B + C和ABC = A • B•C,开始我觉的这个问题很让人头疼,后来索性就告诉他们 和 是两个不成立的公式,因为A + B + C 和A + B + C、ABC和A • B•C 是“两对近亲”,“近亲是不能结婚的”。当时学生们在课堂上哄哄大笑,可事后百分之九十的学生对这两个公式都掌握的准确无误,再也不用一遍遍重复了。由此可见,作为教师既然想按部就班的完成教学任务几乎不可能,不如退而求其次,想办法让学生接受即可,毕竟他们只是应用,而不是去搞学术研究。
3 总结
中职教育旨在教育出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面对复杂的中职生群体,我们作为教育者必须在长期的工作中摸索规律,勇于推陈出新,在旧的教育模式中渐渐摸索出新的教学方法。尽最大可能让学生在课堂中学有所获。
【参考文献】
[1] 燕国材著. 学习心理学[M]. 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1998 年版 。
[2] 彭川. 中职专业课程改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百家论苑2008(3),28。
[3] 崔玉琳. 电子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改革探讨[J]. 大众科技.2011(6),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