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型”与“造形”,“三个字”“两个含义”“三 “造形”:狭义上指“造型艺术”;广义上指艺术表 种形态”。先来“三个字”,分别为:“造”“型” 现为目的、并具有一定美术要素的实用物之形态。
“形”。我们围绕“造型”与“造形”这两个词语来讨论 可以将“造形”一词一分为二的进行看待,“造形” “造”“型”“形”这三个字,做一点延伸。这个语境下 分为:“形”;“变形”。“形”中包括:有机形(有生 的“造”字,有以下几个含义,一、制造;制作。二、培 命力、有弹性);要械形(比较理性);自在形(坚定、养;造就;创造。 激荡);偶发形。“变形”中包括:下意识变形;工艺制 《才性与玄理》:“则‘造形’句中之‘造’字,想 作材料;有意识地强化感觉和想法;为了强调画面秩序。
必非‘造作’之‘造’,必非今日所谓‘造形艺术’之 总结起来,可区分为以艺术表现为目的的造型和没有 ‘造’,亦非‘造句’之‘造’。盖如此解,义不可通。 艺术表现意图的造型两种;还可以依据有无实用目的再加 然则‘造’者当是‘造访’之‘造’。造者,访也,询 以区分。以实用为必要条件的造型,仍可再依据有无美的 也,问也。引申之,寻也,循也,顺也。造形者即寻形、 要素加以区别。如工艺、陶瓷、青铜等制品,甚至包括、 循形之谓。言可道之道,可名之名,皆指乎事,循乎形, 凡通过人类的意识制造出来的眼睛能看得见、手能触摸着故非恒常不变之大道。” 的形象。
“型”字,有以下几个含义:(本义)铸造器物的模 “造型”是根据已有的“造型经验”和“造型规 子。用木头做的叫做“模”,用竹子做的叫做“范”,用 律”,由“经验丰富者”传授给“学习者”。“学习者”
泥土做的叫做“型”;类型;样式。 根据“造型经验”和“造型规律”,从而塑造出符合“经 《康熙字典》:“模也。凡铸式,以土曰型,木曰 验”和“规律”的“造型”。“造形”则是根据人的内在模,金曰范。” 生命本能的需求和周边各个因素的关系组合,综合系统地 “形”字,有以下几个含义:样子;形状;形体;实 创造形态,从而满足不同人群的情感需要。它是因人而异体;形成;产生。 的方法,而不是“经验”和“规律”的叠加。
“形”字在中国汉语语境中,“形”的反义词是: 对形态的感知和思考源于人的本能,在人的内在生命 “神”字,并且有一个词语叫做:“形神兼备”,是指: 体中有着极为复杂的生命感受。它们相互交织,不断地改 体态和精神都十分优秀,既形似又神似,既有外形,又有 变着趋向、强弱和形态;它们时而流动、时而静止、时而 神韵,栩栩如生,活灵活现。关于“形”还有一组词语: 爆发、时而消失,变化不定。这些交融在一起不可分割的“形而上”“形而下”。 “内在生命体”不断地通过视觉、嗅觉、听觉、触觉等感 《周易·系辞上》:“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 觉器官,对外界事物的刺激产生错综复杂的情感、幻觉反之器。” 映,从而形成人的思想、经验和印象,而人的情感反过来 虽然形与型相似,但是二者还是有区别的。“型”字 又对思想、经验和印象产生影响。也就是说,“造形”是 表现特定之形为主,而“形”字包括了特定之形外还包括 根据人的感知和内在动力来创造形态,是满足不同人群在 不特定之形,诸如形态、形状等、“形”字较之“型” 不同时期感知和内在动力的情感需要,创造出适应人的心 字,其字义更广。“形”比“型”的意义更广泛,它打破 理需求的“形”。
了“型”本身的概念向更广的形势与表现发展。 前面我们讲了“三个字”:“造”“型”“形”。 再来比较一下这两个词语的含义,“造型”:创造物 “两个含义”:“造型”“造形”。接着我们讲一讲何为 体形态的活动;创造出来的物体的具体形态。前者是指创 “三种形态”。在这儿,我们运用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所造活动,后者是指创造对象的形态和样式。 创立的精神分析学说中的“人格理论”:“本我(id)、 “造型”的要素是形态,形态可分为现实形态和概念 自我(ego)、超我(superego)”来探讨“造型”与“造 形态两种,也可以称之为理念的形态和实体的形态。在我 形”的关系。
们的经验体系中能够被实际看到和触到的形,即所谓的现 “本我”,是一个原始的与生俱来的无意识的结构, 实形态;而视觉和触觉不能直接感觉的形,即所谓的概念 是建 形态。概念形态和现实形态之间有着互为转化的关系。如 一个设想、一种构思,通过设计表现和制作,呈现为可观看的实体形,这就实现了概念形态向现实形态的转化。
立人格的基础,给人的整个心理过程提供动力。“本 我”是人格结构中最原始、最隐秘、最模糊不可即的部 分,不受任何理性和逻辑准则的约束。所以说本我过程是潜意识的非道德的,是本能和欲望的体现者。我们尝试将传统“造形”的“词语外套”剥离掉,抛 成。它遵守着“至善原则”,是人格结构中最后形成的保 弃掉词语的本质含义,把“造形”想象、建立成为“人 障,也代表着社会文明发展的层次。按照“至善原则”, 格”,作为人的生命体一部分而存在。然后通过分析、比 “超我”用良心和自豪感去限制本我冲动,“指导”自我 对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中的“人格理论”,你会发现 不断用社会道德规范严格要求自己,追求至善至美,使个 “造形”这样一个“行为”“能力”“理念”“结果”, 体处于一种理想主义的精神状态。
它跟“本我”这一概念是比较符合的。但是,“造形”相 “本我”的对立面是“超我”,也就是人类心理功能 较于“本我”,“造形”拥有比“本我”更加“成熟” 的道德分支,它包含了我们为之努力的那些观念,以及在 “完善”“圆润”的“人格经验”。“造形”没有“本 我们违背了自己的道德准则时所预期的惩罚(罪恶感)。
我”作为一个概念、一种精神分析理论那么的绝对、隔 结合之前的观点:“造形”它是“本我”和“自我” 离、冰冷。换句话说,“造形”它是“本我”和“自我” 相结合的产物。我们可以推论出:“造型”它就是“超相结合的产物。 我”。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中,“本我”“自我” “自我”,其德文原意即是指“自己”,是自己可意 “超我”构成了人完整的人格。人的一切心理活动都可以 识到的执行思考、感觉、判断或记忆的部分。自我它既接 从他们之间的联系中得到合理的解释,“自我”是永久存 受外来刺激,也感受内心活动,根据现实条件控制着“本 在的,而“超我”和“本我”又几乎是永久对立的,为了 我”的活动,使它在一定程度上得以满足,同时又保护整 协调“本我”和“超我”之间的矛盾,“自我”需要进行 个机体自身不受伤害,是实现“本我”意图的工具。“自 调节。但是,在“造形”与“造型”之间,它们不一定是 我”遵循现实原则,按理性、常识和逻辑来行事。当“本 永久对立的,它们之间存在对立,也存在统一。因为“造 我”与“超我”发生冲突时,“自我”便会在两者之间斡 形”中包含有“自我”,“造形”是“本我”和“自我”
旋,寻求平衡点,来协调他们的关系。 相结合的产物。因此,在“造形”与“造型”两种“行 “造形”是“本我”和“自我”相结合的产物。“造 为”“能力”“理念”“结果”同时进行时,“造形”则 形”它拥有“纯粹理性”与“纯粹感性”的判断,同时它 会进行一个“自我”解放的行为通过“自我”发现与创 兼具“合理”与“不合理”。但是,“造形”它是不存在 造,推动发展。在其中“造形”与“造型”构成一个自觉 所谓中间的,在它身上不存在中间性的东西。不存在中间 实践的螺旋上升发展过程。
性的东西的地方也不存在中间。所以,“造形”它也区别于想象、建立成为“超我人格”的“造型”。 参考文献:
“超我”,是从自我分化而来,是道德理想化了的 [1]怎样造型与怎么造型[J].马彧.美术观察“自我”,处于人格的最高层。“超我”在人格中是社会 [2]造形本源[D].毕建勋.中央美术学院力量的代表,在个体发展中,超我受父母、师长的善恶是 [3]从造“形”到造“型”[J].郭晓光.艺术教育非观念影响,通过道德规范和社会文化环境内化而逐步形 [4]才性与玄理[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牟宗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