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成语释义,落实文言学习——从必修一的三篇文言文谈起
2013年10月17日 13:18 作者:丛日刚丛日刚
(凌源市第二高级中学,辽宁 凌源 122500)
摘 要:汉语中成语大多是文言成语,保留了许多文言词的读音、写法、意义、用法以及文言语法、修辞等,书面色彩较浓,显得庄重、典雅…
关键词:把握;释义;落实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汉语中成语数目众多,来源纷杂。但大体来说,有较大一部分成语是来自有案可稽的古代文献典籍,如典籍文章中的历史故事、寓言故事、诗词文赋等,这类成语大多是文言成语,保留了许多文言词的读音、写法、意义、用法以及文言语法、修辞等,书面色彩较浓,显得庄重、典雅。把握了这类成语的释义,对于积累文言实词,解释文言词类活用现象,掌握文言特殊句式等文言语法知识都有帮助。下面就依据人教版必修一的三篇文言文来谈一谈如何把握成语释义,落实文言学习。
一、把握成语释义,落实文言实词的学习
“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是高考的考点之一。因此,在文言文学习中,实词就是一个要重点掌握的地方。而成语中的许多汉字至今都还保留有文言文的语意,所以把握成语释义,来学习文言实词,就能增强说服力,加深学生印象,便于学生记忆。如学习《烛之武退秦师》一文中“朝济而夕设版焉”一句时,可让学生想一想,此句中“济”字的用法与哪个成语中“济”字的用法相同,学生就会想到“同舟共济”、“和衷共济”等成语;“邻之厚君之薄也”中的“薄”有“微小,少,减少”之义,我们就可以联想到成语“浮名薄利” 、“厚积薄发” 、“门衰祚薄”等。同理,《战国策》的选文《荆轲刺秦王》:“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中的“比”与成语“鳞次栉比”、“比肩继踵”中的“比”意义相同,是“并列、挨着”的意思;“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中的“封”就让我们想起成语“故步自封”、“原封不动”,意思都是“封闭,封合,封存”。出自《史记》中的文章《鸿门宴》“素善留侯张良”句中“素”字与“素昧平生”、“安之若素”中的“素”同义,都是“平素、向来”的意思。“披帷西向立”成语有“披肝沥胆”、“ 披荆斩棘”,“披”字都是“拨开”的意思。
二、把握成语释义,落实文言词类活用
“文言词类活用”也是考纲规定的考点之一。所谓的词类活用,就是在古汉语中,某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可以灵活运用,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在句中充当其它类词。词的这种临时灵活运用的现象在成语中也大多保留着,如学习《荆轲刺秦王》易水诀别一段的“发尽上指冠”一句时,就可总结一个成语“发上指冠”,其中的“上”就是名词作状语,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一系列的名词作状语的成语,如“犬牙交错”的“犬牙”, “土崩瓦解”的“土”和“瓦”,“东奔西走”的“东”和“西”,“抱头鼠窜”的“鼠”,“耳闻目睹”的“耳”和“目”,“斗折蛇行”的“斗”和“蛇”等。此外必修一的三篇文言文也频繁出现使动用法这种特殊的词类活用,如“烛之武退秦师(退,使秦师撤兵)”使使以闻大王(闻,使大王听说)”“项伯杀人,臣活之(活,使之活),成语中也有这种现象,教学时可用来互相例证,如:“威武不屈”“屈”即“使之屈服”的意思;“不孚众望”的“孚”是“使大家信服”;“先人后己”的意思是“首先考虑别人,然后想到自己”其中的“先”“后”就是使动用法,即“让别人在前,让自己在后”;“沉鱼落雁”中的“沉”“落”就是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鱼沉入水底,使雁降落沙洲”。此外,象文言意动用法、名词用作动词、动词用作名词、形容词用作名词、形容词用作动词等词类活用现象,在成语中都能找到实例,这里就不再赘述。
三、把握成语释义,落实文言特殊句式。
对于考纲规定的“文言句式”这一考点,必须明确的是:我们谈论的文言句式,是相对于现代汉语而言的,在古代实际是一种正常的句式,只是这些句式随着语言的发展逐步发生了改变,在现代汉语中就成了变式句或特殊句式。要准确翻译文言文中的句子,就必须能从文章语境中找出并分析理解这些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文言句式,这些特殊的句式在成语中也有体现。如出自《荆轲刺秦王》中的成语“悲歌易水”既可以把它理解为省略句,省略了介词“于”,也可以把它理解为介词结构后置句,正常语序应为“(于)易水悲歌”;又如《鸿门宴》中的成语“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本身就是一个用“为”来表示肯定判断的判断句。此外,在学习必修一的三篇文言文时,我们还会接触大量的宾语前置句,如“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荆轲刺秦王》)”“大王来何操?(《鸿门宴》)”“沛公安在?(《鸿门宴》)”“客何为者?(《鸿门宴》)”“籍何以至此?(《鸿门宴》)”等,我们必然会总结宾语前置的规律,讲到宾语前置句的两个标志性词语“之”“是”。这时就可以用“情不自禁(应为“情不禁自”)”“夜以继日(应为“以夜继日”)”“马首是瞻(应为“瞻马首”)”“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应为“不存皮,毛将焉附”)”“不此之图(应为“不图此”)”等成语来举例,帮助学生加深理解。
以上探讨了把握成语释义、落实文言学习的几个方面。“窥一斑而知全豹”,在文言通假、古今异义、固定句式等方面我们也都可以找到成语来做例证,甚至我们还可以用成语来概括文言文事件,解析文言文段意,理解文言文主旨。把握成语释义,落实文言学习不仅对文言文的阅读有帮助,还可使学生对成语的理解更准确、深刻,两者可谓互相印证、相辅相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