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真实性是新闻的第一特性,自新闻存在之初,新闻的真实性对新闻界来说就是一个无法逃避的难 题。进入新媒体时代,信息技术发展使普通个体可以自由便利地操控诸多自媒体终端,新闻来源、传播速度 和传播范围都有了质的飞跃,但同时也给新闻的真实性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文章从新闻真实性的内涵入 手,结合新媒体时代的特点,阐述了当下新闻真实性新形态,分析了失实新闻和虚假新闻产生的原因,并提 出具有现实意义的对策及建议。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新闻真实性;失实新闻;虚假新闻 进入网络新媒体时代,新闻来源更加多元化,传 力。但是在这一过程中,往往因为不了解情况,亦或 播工具、传播速度、传播方式、传播范围都有了很大 是为了追求时效性而忽视对新闻来源及真实性的甄 的进步,但作为新闻最基本属性的真实性却面临着难 别,在相对权威的引导下,容易在一定范围内造成新 以摆脱的困境。在新媒体时代,新闻的真实性衍生出 闻失实的负面效果。
新的形态。 3.不同个体不同接受程度的新闻真实
一、新闻真实性的内涵 新闻真实是由两方面的作用决定的,一方面是新 在我国,陆定一最早提出新闻真实性原则,他认 闻传播主体生产真实的新闻,另一方面是受众的理解 为真实性是无产阶级新闻的基本原则,真实性大打折 程度。在新媒体时代,信息基本上实现了即时传播, 扣,新闻就失去了生命,所以他要求新闻一定要真 并表现出很强的互动性,每个人都可以进行新闻的传 实,实事求是、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依据事实来进 播,但这种传播经常是建立在自己对该新闻理解的基 行新闻写作,同时要求把真实性同立场及党性联系在 础之上,在一次又一次的传播中,可能会有意或无意一起,使中国的新闻真实性有自身的鲜明特色。 的造成新闻的偏差或失实。
就目前而言,国内外对于新闻的真实性有不同的 4.不同新闻模式下的新闻真实理解,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对新闻真实性有着非常 在新媒体环境中,新闻呈现出碎片化的特征,新 清楚的表述和规定。他们认为新闻真实具有无可比拟 闻工作者习惯于把关注的重大新闻事件或热点新闻的 的神圣地位,把提供恰当、准确的新闻作为对记者的 最新信息尽早的发布出去,而忽视了对事实的调研和 基本职业要求,更提升到态度层次,作为一种基本但 核实,致使“断言式新闻”“肯定式新闻”和“聚合 宝贵的品德看待。首先体现为新闻伦理中的诚实,显 式新闻”等新闻模式出现,对新闻真实产生了消极的 而易见,任何新闻报道都是由人来进行操作的,新闻 影响。
从业者在新闻生产中扮演了“把关人”的角色,因 三、新媒体失实及虚假新闻出现的原因此,对读者诚实和对职业忠诚显得尤为重要,是新闻 在新媒体环境下,新闻的来源很分散,但是集中 事业的基石。其次,体现为新闻报道必须准确,可以 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传统媒体及其自办的新闻网站 理解为恰当、正确和不出错,监管部门把必要的准确 发布的新闻;二是商业性质的新闻网站发布的新闻; 性和公平的无偏向性作为指导行业发展的指导思想, 三是网民个人发布的信息,这些信息明显有着不同的 并制定出一系列详细的、具有很强操作性的规定和说 可信任度。但是正因为新闻来源的多元化和复杂化, 明。最后,体现为对真相的追问,可以想象到的是, 新闻规模的巨量化,使对信息的甄别难度不断加大, 仅仅是以专业、准确和客观的方式来进行新闻报道, 进而使人们对获取的信息的信任度降低。总得来说, 可能只是接触到事件的表象,毕竟,还原事件的原貌 失实新闻和虚假新闻的产生有如下几个原因:
并非想象的那么简单,所以,追求事件的真相成为更 1.片面追求时效性,不注重新闻的核实进一步的渴望。 新闻媒体都倾向于争取对某一事件的优先报道,二、新闻真实的新形态 而过于追求时效性,忽视了对新闻的基本核查,所报1.多层次、多元化的新闻真实 道的信息可能只是新闻事件的局部和片面,也可能只 在新闻报道中,真假新闻往往相互掺杂,很少存 是道听途说,没有事实依据,这样的信息一经发出, 在非白即黑的评判,通常把现阶段的新闻真实分为三 在先入为主思维的影响下,很有可能会对读者起到严 个不同的层次,分别为具体事实的真实、事实概要的 重的误导作用,且很难改变。特别是网络为大众提供 真实、具体事实和总体事实相符。要实现新闻的真实 了言论途径,大众在接触信息时,可以加以随意的主 性就要确保新闻事实的真实性,而在构成新闻真实性 观理解,进一步的掺杂不真实的信息,混淆视听,更 的时间、地点、人物、过程、性格、环境、语言、动 不利于新闻的真实传播。
作和心理等要素的描写都要真实客观,在技术要素渗 2.过度重视点击量,倾向于猎奇造假入新闻及社会领域之后,这些影响新闻真实性的要素 新媒体环境中,点击量是衡量一个新闻网站影响都起着不确定的影响作用。 力的重要标准,达到预期目标,新闻采编人员会偏重2.多次传播后的新闻真实 于用夸张的标题、新奇的内容和大篇幅的图片吸引读 无论是新媒体还是传统媒体,都经常使用转发或 者的眼球,正如上世纪二十年代的美国,“黄色新 者转载的方式,一是为了扩大某一新闻事件的影响 闻”大行其道,走上了夸张和猎奇道路,这种倾向不可避免的损害了新闻的真实性。在现行新闻管理体制 对虚假新闻和造谣者的惩治,从源头上提高新闻的真 下,新闻媒体逐步和市场接轨,为了获取资源,实现 实性。
自身的发展,新闻媒体也受到了资本的影响,进而出 2.从中观上来说,应该健全媒体审查监管制度。 现了谄媚的歌颂型新闻、为金主推销的软广告新闻 各类新媒体平台是防止失实新闻和虚假新闻扩散的第等,都违背了新闻真实性的原则。 一道屏障,需要加强对从业者新闻素养的培训,并加3.新闻自由造就了混乱的新闻环境 强管理,强化新闻人公平公正、客观务实和认真负责 新媒体环境下,普通网民有了更真切的媒介接触 的观念。同时,要严格遵守已经确立的新闻审查制 权,自媒体的兴起就是最好的体现,在缺乏有效约束 度,并把内部检查和外部监督相结合,建立一个良好 的环境下,有些人为了种种目的利用新闻自由的便 有序的纠错机制。
利,散发谣言,制造虚假新闻,混淆视听,无中生 3.从微观上来说:从业者和参与者共同提升新媒 有,给社会稳定和个人权益带来了一定的危害。在当 体素质。要提升职业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水平和专 前网络环境中,新闻存在两方面的主要来源,一是新 业技能,另一方面还要通过宣传提升广大网民的基本 媒体平台,另一个就是普通网民。其中,对于新媒体 素养,要让大家认识到自己不仅有获取信息和发布信 新闻平台的监管正逐步走向成熟,但由于匿名性的特 息的权利,还有对自己言论负责的义务。
征,对普通网民的监管难度很大,且难以定性,这就间接导致了虚假新闻的蔓延滋长。 参考文献:
四、构建新闻真实性保护机制 [1] 沈正赋.信息耗散模式与新闻真实性——兼论香农—韦弗 “噪音”说和马莱兹克系统模式[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 1.从宏观上来说,应该根据实际情况,与时俱 科学版),2012,40(02):201-207. 进,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制度,依法管理,严格推行新 [2] 海冰.《冰点》栏目人物新闻真实性研究[D].华中科技大 媒体新闻从业者准入机制,进行不定期考核,提高从 学,2006.
业者新闻素养,加强监管并对制造虚假新闻的记者严 [3] 陈艳辉.对“新闻真实性”概念的梳理[J].新闻前哨,2010惩不贷,另一方面,也要逐步推行网络实名制,提高 (11):4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