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美国语言学家、哲学家格赖斯(Herbert Paul Grice) 于1975 年在论文《逻辑与会话》(《Logic and Conversation》) 中提出“the theory of 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根据格赖斯的论述,言语中超出说话人涉及之处,只有通过非语言特征以及交流与合作的一般原则才能推断出来。这里的“超出说话人涉及之处”就是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而一般原则就是格赖斯提出的合作原则和准则。(维基百科)格赖斯(1975)是这样表述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的:“The conversational maxims, however,and the 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s connected with them, are speciallyconnected( I hope) with the particular purposes that talk( and so, talkexchange) is adapted to serve and is primarily employed to serve.”(会话准则和会话含意密切相关,他们的特定目的在于为谈话服务。)①“ implicature”一词是格赖斯引入的术语,同时他提到了同源词“to implicate”和“ implicatum”。格赖斯阐述“implicature”是一个概括的术语。(维基百科)
从1980 年《国外语言学》杂志开始介绍国外的语用学起,该理论的汉译术语使用频率和复现率大大提高。但直到目前,相应汉译则是见仁见智。经总结,我们发现目前最常用的汉译有“会话含义”、“会话涵义”“会话含意”、“会话蕴含”、“会话蕴涵”“会话隐涵”以及“会话隐含”等术语。我们认为,格赖斯的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理论重在强调说话人“语言之外”的特征,即“言外之意”,因而汉译“会话含意”更符合些。以下我们将从不同学者使用汉译的原因、相关汉译的词源分析以及汉译的术语翻译理论三部分进行论述。
1 术语implicature的相关汉译
1.1 会话含意
何自然先生在其著作《语用学概论》在解释“语用含意”时指出,这里使用“含意”这一术语,目的在于“将交际中话语的语用意义与话语的字面意义或非语境意义(即‘含义’)区分开来。”而在解释“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时指出,“话语的含意不仅仅是字面意思”(2006:89),当另一方发现对方所说的话没有遵守合作原则时,他就要迫使自己透过对方所说话语的表面意义去揣摩其深一层意义,于是产生了“会话含意”。(2006:77)此处何自然先生想要强调的是“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所侧重的是言外之意。在划分会话含意分类时,也采用的“意”字,即一般含意(generalized implicature)和特殊含意(particularizedimplicature)。
徐盛桓先生在《含意本体论研究》中开篇提出:“人类运用语言进行表达时所利用到的言词以外但又确为语言单位的形音义所承载的意思,本文概称为‘含意’。”(1996)作者认为,修辞学中的比喻、夸张、等辞格就是对含意的运用。我国的《诗经》中“比(即比喻)”这一手法的运用,屈原的许多名篇以及“意在言外”、“言外之意”等成语都表明“含意”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就得到了广泛的运用。
华劭先生在《语言经纬》第九章之“从语用角度研究话语”中提出,“隐涵”也即Grice(格赖斯)提出的“会话含意”
(2003:202)。华劭先生认为格赖斯把与“直义”相对立的意义称为“含意”,“ 含意”又可分为“规约性含意”和“非规约性含意”,后者包括“会话含意”,即“隐涵”(2003:205)。它是指通过对现有语句的推导,得出潜在的,说话人话语原先没有表示的新信息,这种推导更多地依赖于语境、背景知识以及会话准则等语用要素。
1.2 会话含义
姜望琪先生在其著述《当代语用学》中介绍“the theory of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时,采用的是“会话含义”。作者认为,implicature一词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会话含义”是“含义”的狭义用法,是“含义”的一类,而“含义”的广义用法则是表示各种隐含意义的总称。熊学亮先生在《再论“含义”与“含意”》中阐明自己使用“含义”的理由:首先“含义”比“含意”更通俗,且一般的字典只有含义;其次,作者所采用的电脑输入软件只有“含义”一词,并且已习惯用“含义”来表示implicature。(1999)1.3 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的其它汉译
关于implicature的其它汉译,如《社会科学新辞典》(1988:
342)以及李彬(2004:133)译注的《关键概念:传播与文化研究辞典》中将其译为“会话蕴涵”;张绍杰(1995)先生在《会话隐涵理论的新发展——新Grice会话隐涵说述评》一文中将其译为“会话隐涵”,刘森林所著的《语用策略》中将其译为“会话隐含”,(2007:50-58)王守元、张德禄主编的《文体学辞典》中将其译为“会话蕴含”(1996:378);徐炯烈(1996:226)先生在《语意学》一书中将其译为“会话涵義(即涵义)”,但是学者并未给出使用以上汉译的原因。
2 含意与含义之辨
我们搜集并整理了相关字典对“含义”与“含意”的释义。
《王力古汉语字典》中对“含”、“义”及“意”作如下释义:含:
口含,引申为包含。(2000:109)义:意义,意思。(2000:962)如:“以所闻伏生之书,考论文义,定其可知者,为隶古定。《汉孔安国书序》”意:(1)意思。引申为意图。楚辞卜居:“用君之心,行君之意。”又为意味。南唐李煜浪淘沙词:“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2)料想,猜测。如废尺寸而意长短。(2000:321)该字典对“义和”“意”作了如下辨析:义,意义,客观存在的;意,意思,存在于内心的,属主观的。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序:
“蔡伦立意造纸。”不作“义”。“本意”指本来的心意,不作“本义”;“本义”指字、词本来的意义,不作“本意”。“字義”当作“义”。(2000:963)《常用汉字源流字典》对“义”与“意”作如下分析:“义”指内容或内中含有的意义,属于客观存在的,所指范围较窄、较小,如“本义”指字、词本来的意义,“含义”指字、词包含的意义,“望文生义”指从字面上强加附会,未能推求词句的确切含义。“意”指意思或想要表达的,存在于内心,属于主观的,所指范围较宽、较大,“含意”指话语、诗文篇章包含的意思,如“词不达意”。(2010:498)综上所述,“含义”是指语词本身固有的基本含义,字面意思,范围较窄,具有客观性,“含意”则指话语的隐含意思,即字面以外的意思,范围较广,具有主观性。是说话人与听话人对话过程中受话人通过对听话人所传递的信息内化后生成的意义,还要考虑一些语言外因素,如语境、身势语等,具有言外之意的意味。由“义”组成的词语如词义(词的语音形式所表达的意义)、同义词、反义词、义位(词汇单位的内容层面)及义素(组成义位微观语义单位)等都是以词本身为基础研究词的结构、特征等。
由“意”组成的词语如词不达意、意味(含蓄的、需要细细体会的意思,)、意蕴、意象等都突出事物的内在含义。
也有学者将这一理论译为会话隐含理论、会话隐涵理论以及会话蕴含理论。但为数并不多,现对“隐涵”、“隐含”、“蕴含”
以及“蕴涵”进行分析。
《常用汉字源流字典》对“隐”的解释为,“隐,本义为遮蔽、藏匿,引申为隐瞒、藏而不露的、潜伏的、不明显、深奥、精微、隐秘的事等”。(2010:504)《古辞辨》中对“隐”作如下解释:隐,蔽也,为动词。隐也可作为名词,为短墙之义,墙,则是屋宇外部的遮蔽物,因而,当“隐”作为动词或名词时都有掩盖起来让人看不到或看不清的意思,“所隐藏的为人,为物”
(1993:625)。如“隐蔽”一词,其意义为“借助别的东西遮掩躲藏”,(1993:625)根据以上词典分析,我们发现“隐”一般表达“主动义”,即由主体“人”发出动作。《王力古汉语字典》对“涵”的释义为,“涵,沉浸,又为浸潤,引申为包容。”(2000:
598)《常用汉字源流字典》对“蕴”也有释义,“本义为积聚,引申为包含,事理或含义深奥之处等”(2010:143)经查证诸如《新华汉语词典》、《现代汉语辞海收录》等词典我们发现,这些词典里并未收录“隐涵、隐含”等名词性词条。
经查证,“蕴涵”作动词义,也作“蕴含”,其义为“包含”;作名词义,属于逻辑学术语,用于判断。(《现代汉语学习词典》)根据《常用汉字源流字典》,“含义”虽作“涵义”,但前者是现在的通行写法。(2010:143)
3 作为术语的“含意”
“从科学与技术的观点来说,重要的与其在于改善术语的形式,不如说在于完善概念的质量,使其更清晰。”(Э. К. Дрезин(德列津)转引自郑述谱 2012)因此,我们有必要从术语的角度探究implicature的相关汉译,并选出合适的汉译,这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该术语表达的意义。
3.1 从对术语的单义性看implicature的汉译
术语的单义性要求一个术语只能有一个意义。然而专门词汇中的同义、多义现象对单义性造成影响。
术语同义现象对术语的单义性造成影响。同义现象的产生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是术语本身的构词特点,另一方面则是语言外因素。“新事物的出现都有可能伴生出表示同一概念的不同术语。”(吴丽坤 2007)在术语的制定和统一过程中,人的主观因素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往往产生多个词汇表达同一概念的情况。
同义术语导致对术语内涵的曲解,从而影响专业工作人员之间的沟通,以及对术语的争议。因而,要尽量避免术语同一性的产生。
经查证(见上文),“含义”与“涵义”意义相同,同样地,“蕴涵”与“蕴含”意义相同,因而无论以上四个词汇,哪一个成为汉译,都会造成术语同义现象。
术语的多义现象也会影响术语的单义性。“当把某一个意义赋予了一个术语,而这个意义与表示另一个概念的术语的意义具有共同特征时,这时就可能产生多义性。”(郑述谱 2008)即一个术语有多个意义,这多个意义之间有联系。根据以上分析,“蕴涵”作为逻辑学术语由来已久,若将其借用为语用学术语,不免造成术语多义现象。
从术语翻译角度出发,“蕴涵”作为逻辑术语在英语中有对应词“entailment”。“含义”也有其对应词“implication”。因而,若使用“蕴涵”或“含义”做汉译,会导致术语翻译的混乱;而“隐涵”以及“隐含”已很少出现在各类词典中,因而他们的能产性不高,且不利于国外学者对该术语的理解。
综上,从术语的单义性考察,排除不符合术语单义性要求的汉译,“含意”比较符合。此外,考虑到术语汉译的单义性,也能促进相关术语翻译工作。
3.2“含意”的术语化
术语既区别于日常普通词汇,又与其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任何一个日常词汇都有成为术语词的可能。“当他们作为某一学科的研究对象时,都有可能获得更严密的科学定义。”(郑述谱2006),即“术语化”。换言之,“术语化”是指某一词汇单位由普通词转变为术语的过程。而隐喻则是普通词汇转化成专业术语的重要途径,即通过本体与喻体相似性,实现汉译的“术语化”。
(李丹 2013)正如上文所指,“含意”作为日常通用词汇,指“字面以外的意思”,其意义经过缩小,成为语用学术语,特指违反会话的合作原则及准则而产生的话语意义(他是一种超越表面意义的深层含义)“含意”一词与implicature恰好相对应。
4 结束语
本文通过引出格赖斯的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理论以及维基百科对该理论的阐释,查找近几年国内学者相关著述论文以及期刊中的相关汉译,以国内较为权威的词典为依据考证分析相关汉译词源,试从术语的单义性角度分析、比较,最终确定较为合适的术语汉译形式为“会话含意”。我们认为,使用“会话含意”更符合术语的单义性要求。再者,希望从术语学角度对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相关汉译进行的探究能加深人们对以上汉译的理解,并加强对术语学这门学科的认识。
注释:
① H. Paul Grice: Logic and Conversation. Syntax and Semantics,Vol. 3, Speech Acts, ed. by Peter Cole and Jerry L. Morgan. NewYork: Academic Press1975,41–58 .
参考文献:
[1](美)约翰·费斯克等编撰, 李彬译注,关键概念:传播与文化研究辞典[Z]. 新华出版社,2004.
[2]陈新仁 主编.语用学研究[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3]何自然. 语用学概论[M]. 长沙: 湖南教育出版社,2006.
[4]胡开杰 主编. 外语教学改革与实践[M].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6.
[5]华劭. 语言经纬[M]. 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社,2003.
[6]姜望琪. 当代语用学[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7]李丹. 日常词汇汉译术语化机制[J]. 中国科技翻译,2013(2).
[8]刘森林. 语用策略[M].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9]商务印书馆辞书研究中心编. 现代汉语学习词典[Z]. 北京:
商务印书馆,2010.
[10] 束定芳. 中国语用学论文研究精选[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11] 王凤阳. 古辞辨[Z]. 北京: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