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思想政治教育中逆反心理的成因及对策
2010年10月12日 09:32 作者:论文网论文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逆反心理;抑制;引导
论文摘要:随着社会因素复杂程度的增大和生活节奏的加快,社会竞争性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心理问题也越来越突出。逆反心理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中频繁出现的普遍存在的心态,已经成为我们思想政治工作不容小觑的障碍,教育者应该在实践工作中注意研究和解决。随着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深入,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已更为丰富,外延更为扩大。加强个性心理健康教育、心理素质培养正在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内容,这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显著变化之一。
现实中的思想问题往往和心理问题交织在一起。思想政治的教育对象是人,必然涉及人的心理活动,要受人的心理特征、心理过程的制约,在许多思想问题的背后伴随着复杂的心理因素。逆反心理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中频繁出现的普遍存在的心态,已经成为思想政治工作不容小觑的障碍,教育者应该在实践工作中注意研究和解决它。
一、逆反心理形成、产生的原因及构成要素
逆反心理是指人们对待事物的一种特殊态度.是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因自身固有的思维模式和传统的观念定式与特定教育情景下产生的认知信息矛盾的,与一般常态教育要求相背离的对立情绪和行为意向。
1.逆反心理的形成 逆反心理的形成是一系列心理活动过程的结果,其心理机制的过程是:首先,教育的内容及相关的信息在特定的教育情景中,引起受教育者的注意;其次,受教育者接触并理解教育的内容,并将所理解的信息及所形成的观点和态度与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和态度观念加以比较;最后,受教育者经过比较、分析做出接受或抵制的态度反应。如果受教育者经过比较分析之后确认与原有的认知相悖就产生抵制,进而产生逆反心理。
2.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 从教育者本身来分析,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空洞说教,教育缺乏针对性,没有说服力。二是教育方法过于单一,缺少生动性。三是教育情感生硬,无法使教育者产生共鸣,缺少感召力,使受教育者在思想上难以认同。
3.逆反心理的三大构成要素 逆反心理作为一种特殊的反对态度,主要是由认知、情感和行为意向三大要素构成的。其中认知是基础,无论什么人,其心理上都是有一定的较为稳定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的,这些稳定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所构成的认知支配人们对某一现象或问题将要采取怎样的做法,即是拥护、支持、顺从态度,还是怠慢、反对、逆行的态度。情感是逆反心理的第二个构成要素,指人们在心理上对认知信息内容的一种情绪体验即喜悦、愉快或烦忧、反感,它在逆反心理中起决定的作用或是直接的动力。具体来说,青少年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当理解掌握了某一信息或观念,一般会感到一种满足、充实和愉悦;而当他们不理解有关信息和观点时,则会感到疑惑、焦虑和烦忧。这些对新观念、信息的情绪感受与原有的认知结构中所存储的知识内容、态度加以比较,当原有的不良情绪不能有效地克服和剔除,就会愈加强烈,从而导致产生去抵制有关教育管理的内容和信息的行为意向。当这种意向倾向越来越多时。逆反心理就会逐渐转化为一种逆反行为。作为逆反心理的第三个构成要素,行为意向在逆反心理中的作用也就显而易见,即是逆反心理转化为逆反行为的准备,它直接受逆反情感的作用和影响。充分认清逆反心理的构成及其作用不但加深了我们对逆反心理实质的认识,而且为我们寻找解决对策并可有效地预防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逆反心理的产生有很大的意义。
二、在实际工作中抑制和引导逆反心理,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1.内容不能脱离实际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思想意识向现实的利益端点移动,在利益驱动日益强烈的趋势面前,思想政治教育只进行空洞的说教,往往收效甚微。教育缺少针对性,受教育者就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教育内存一定要结合当前的社会背景、形势、思想实际,落实到实际工作之中。 首先,教育针对性要强。所说的针对性就是教育者根据受教育者的思想情况,有的放矢,对症下药,确定要解决的问题,所要达到的目的,因人制宜地进行说理引导。说理一定要说“透”,以理服人;要“真”,讲真话。不讲假话;要适应新的时代、新的对象、新的特点,切忌回避现实,陈旧僵化。其次,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一定要从实际出发,由远及近,以小见大,由具体到抽象,融化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丢掉本本主义,理论篇幅要少而精,切忌不切实际地照本宣科和不切实际地说教。
2.方法不能墨守陈规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施教内容的老化及教育方式上的灌输和“填鸭”已经无法适应受教育者的心理需求,成为受教育者产生逆反心理的因素。只有在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上有所突破,才能卓有成效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威力。
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应该坚持继承和发展的统一。第一,疏导的方法。教育者必须善于疏导,使受教育者敞开思想,把自己的观点和意见都充分表达出来,只有这样才能弄清其真实思想,实现引导目的。第二,灌输的方法。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运用理论教育法,联系实际,坚持正面说理,并能寓情于理,激发受教育者的情感和兴趣,启发受教育者积极思维。第三,实践的方法。力戒形式主义。组织、引导人们积极参加多种实践活动,不断提高思想觉悟和认识能力,在实践的过程中改造自己主观世界。第四,恰当地运用激励。思想政治教育要善于利用一定的物质手段和精神手段,通过奖惩两种基本方式满足激励对象的心理需要,调动受教育者提高思想水平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之自觉地将教育目标转化为个人目标并为之奋斗,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当然,应该注意的是批评和惩罚决不是首先的激励手段,尤其不能经常运用。只有善意的,切中要害、就事论事和恰如其分的批评和惩罚,才能将暂时的心理挫折变为一种激励力量。
概括地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我们要把灌输式教育、实践式教育和疏导式教育相结合,再恰当地运用激励手段,力求使教育生动活泼富有吸引力,容易被受教育者所接受,那么逆反心理就能得到较好地抑制和引导。
3.情感要真诚可信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对象是人,人是有情感的。以情人手,寓理于情;情通则理达。利用情感的力量,将思想政治教育寓于一种情境之中,对受教育者有一种感化作用,再同引导说理等方法结合使用,才能发挥最大功效,收到好的教育效果。
情感具有渗透性,往往能打开心灵的大门。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首先要尊重受教育者的情感,不能在思想上歧视他们。只有首先尊重人,才能获得他人的尊重,只有听得进他人的话,他人才能对你说心里话,也才能听得进你说的话。其次,教育者考虑问题要将心比心、设身处地。不仅仅站在自己的角度和立场,同时也要兼顾对方的角度立场。惟其如此,思想政治工作涉及的双方才能达到情感上的交流和认同,避免出现说而不昕,压而不服或口服心不服的现象。
实践证明,真诚的情感是可以征服、融化、克制“逆反心理”的。教育者以诚相待,推心置腹,与受教育者之间架起一道感情韵桥梁,能够削弱心理反感甚至消除逆反心理,进而使思想政治工作发挥出它应有的效力。
4.教育者教育形象要好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由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形式和受教育者等基本要素构成的,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是实施教育的主体。一般情况下,人们愿意接受它所敬佩的人的宣传,不愿意接受他所不爱戴的人的说教。所以说“正人先正己”,教育者要身体力行、言行一致、为人表率,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受教育者心理上的认同,有效抑制逆反心理的产生。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直接的教育,不仅要有说理教育,更需要通过自身的模范形象去教育人。教育者树立良好的教育形象,要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加强工作能力素质。教育者能力的强弱与工作对象是否会产生逆反心理有直接关系,议论和挑剔教育者的能力素养成为逆反心理的突出表现,教育者工作能力平平,怎么能教育好别人呢?二是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孔子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身教重于言教,教育者言行不一致,就不能取信于人,就很容易引起受教育者的逆反心理,影响教育目的。三是加强自身修养。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要有实事求是的思想作风,高尚的道德品质,丰富的知识及良好的心理素质,只有自身的全面素质水平提高了,才会在受教育者心中树立良好的教育形象。
教育者形象的好坏是抑制和引导逆反心理的重要方面。我们只有努力去克服和战胜各种消极因素,思想政治工作才会产生巨大的无穷无尽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