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娘炮”文化的兴起 和接受力相比其他年龄阶段要更大,因而许多人引用梁启 “娘炮”指的是外貌和行为表现女性化的男子,含有 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强则国 戏谑意义。最初该词汇来源于台湾,属于形容词性,出自 强,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的话阐述这样一个观 于台湾的一部青春偶像剧《别叫我软柿子》的台词,女主 点,对青年而言,“娘炮”的高调宣传和青少年的追捧不 角骂男主角“娘炮”,意思为没有男人样。“娘炮”最初 断加剧,在未来,娱乐至上很可能成为主流,“娘炮”审 属于时尚热词,内地之前一直用“娘娘腔”来标签这个群 美很可能成为精神向导,甚至“崇军尚武”可能成为笑 体,是指男人从动作、行为以及穿着打扮方面表现出女性 谈,对于国家而言可谓危机重重。
化特征。 三、“娘炮”文化下对于青少年的正确引导
如今很多偶像明星发光发热的前提条件不再仅仅是单 正因“娘炮”这类亚文化在潜移默化影响着青少年这 纯美丽的歌喉、优美的舞技又或是精湛的演技,而是以精 一群体,因为如何树立其正确的性别观念和平权意识就显 致的外貌为首要选择条件,因而被认为有些“娘风日 得极为重要。其中,强化性别平等意识教育,打破“性别 上”,类“娘炮”词汇之后逐渐变质成为含有较强侮辱性 真空”是对于未成年人平权教育之中最为首要的方面。平 的词汇,且这一“标签化”行为已逐步走向普通人的日常 权即平等权利,在我国现有教育体系中,社会性别平权意 生活中,被“标签化”的柔弱、态度温、面容娇美的普通 识的教育仍处于萌芽阶段。对于未成年人的社会性别平权
男生正经历着多方面的压力。 意识教育更应从幼年就加以教育和引导,由此建构社会氛
二、“娘炮”文化的发展与担忧 围的整体性,而对于个体而言,从幼年起的成长过程中时
1.“娘炮”偶像之“韩式半永久娘炮” 时起作用,这样才可以使其形成正确的思维习惯和自觉。 近二三十年,“娘气”的偶像明星多是日本和韩国的 因此,在国内推广平权教育也同样要形成从娃娃抓起的教 舶来品,例如刚开始出道便风靡一时的东方神起、SJ,以 育机制,建构从幼儿园到高校的完整平权教育体系,提升 及近年来爆火 韩国团体EXO和日系漫画型偶像片寄凉太, 教育人员的社会平权意识,对于平权教育的推广与发展, 传播了一种实力强劲的非主流“进口文化”同时迎面而来 笔者的建议是:平权中的性别教育关键在“平等”,而不 的批评声最为主要的是将群体统一贴上“娘炮”的标签, 是性别刻板教育。如今校园内对于性别教育仍停留在性别 这些批评中同时夹杂对于国籍的不屑和轻蔑,“棒子国 刻板印象教育上,社会心理学家卡茨提出的“刻板印象” ‘娘炮病’席卷中国”这样的言论借由网络这一新媒体广 在国内性别教育方面表现为传输给学生“男生应有何种行 泛传播,从而连带伤害本土新生代偶像,最终从网络走入 为举止,女生应有何种行为举止”的观念,而规范出来的
现实世界标签青少年男性中的少数派。 “刻板印象”就是例如男生应该坚韧刚强,女生应该贤良 正是因为性别气质是建构的,当然也可被市场的力量 淑德等内容,这正是应该摒弃的教育模式。
反向建构,因此国内效仿建构此类娱乐消费市场,所谓 因而,在性别教育中,打破传统教育理念中的刻板印 “娘炮”偶像鱼贯而出从而迅速引导粉丝经济,因网友将 象教育,在不区分性别的水平维度下为未成年人构建起平 这类外貌姣好、唱跳兼备却在舞台表现出“雌雄莫辨”、 等的性别概念,和身份与角色的尊重意识,同时打破性别 长相相似的小男生取名“韩式半永久娘炮”,虽然批评者 平权与男性无关的主体认识习惯,才能给未成年人一个个 初衷是对这种装扮文化与市场营销的包装行为加以斥责, 体彼此尊重、交互相通的教育环境,从而形成两性共同促 认为这个称号当之无愧,但却忽略了舆论的发酵对于性情 进社会性别平权的局面。
温和面容姣好的男性的伤害,这种带有国籍轻视的行为现
如今已屡见不鲜。 参考文献:
2.对于青少年的性别与性向的担忧 [1] 李夏至.颜值当道,能换多少未来?[N].北京日报,2015(07):23. 孩子是家庭的希望,是国家的未来。许多媒体反复提 [2] 罗纳德· 德沃金.《至上的美德——平等的理论与实 及,孩子是一张白纸,同时这张纸也容易“三岁看老”, 践》,冯克利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VanessaBaird:《性别多样化:彩绘性别光谱》,江明亲 任何导向和倾向都将会对他们产生不可磨灭的烙印。所以 译,台北:台湾书林出版有限公司,2003. 才有那么多家长居安思危不断呼吁,孩子的模仿性很高, 罗晓东.《“暖男”符号及其性别实践和话语转型探究》 视频中这些唇红齿白、“安能辨我是雌雄”的造型,容易 《当代青年研究》,2016(2).
让孩子误认为这就是流行和导向。
而作为“娘炮”偶像的主力追随者,也同样最先感知 基金项目: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社交语境下青
和接受多元文化的青少年而言,对于差异性文化的包容度 年对于网络流行语的使用研究”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