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国内学术界关于普世价值观的论战
2010年9月07日 13:46 作者:论文网张利华[论文关键词] 普世价值观 论战[论文摘要]今年,我国学术界围绕世界上有没有普世价值观,普世价值观有哪些存在形式,普世价值观的内涵是什么等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各种观点针锋相对,论战激烈。本文筒述各种观点,以飨读者。
近几年,国内学术界兴起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热潮。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后,国内学术界又掀起了一场关于“普世价值”的大论战,承认其存在和否认其存在观点针锋相对,激烈论战,使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界异常活跃。时至今日,这场论战仍在持续。概括起来,国内学者主要围绕以下几方面问题展开关于普世价值观的论战:
第一种观点认为,世界上根本不存在普世价值观。因为一定时代的人们的价值标准,总是植根于当时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必然受当时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总要打上相应时代的历史印记。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变化了,发展了,人们的价值标准和所追求的价值及其构成或早或晚要发生相应的变化。从这个意义上说,价值在本质上是一个社会历史的范畴,根本不存在永恒不变的价值标准和价值体系。
价值观与道德观具有同一的一面,相互贯通、相互制约,因而价值观如同道德观一样也具有历史性和阶级性。历史发展中不同阶级的利益主体的价值诉求各不相同,以至相互对立。超历史、超阶级的“普世价值”是不存在的。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只有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和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的具体人性,而没有超历史、超阶级的抽象的“永恒”的“普遍人性”。一种价值观、道德观有多大的普遍适用性,受制于现实世界经济、政治关系中互相联结又互相矛盾的错综复杂的利益主体。
社会是多元的,多元的社会必然有各个不同的分歧和差异。这个差异非常大,它根本不可能普到一块去。只有相对的价值、阶段性的价值和地域性的价值。从历史上看,各国的、各时代的价值都是不同的,所以价值是有时代性和地域性的。普世这一词语既有地理概念也有时间概念,世既可理解为世界,也可理解为一段时间。在人类历史上,既适用于所有地区又适用于所有时间的价值恐怕很难找到。因此,普世价值一词除了带有理想色彩,就是带有欺骗价值。
第二种观点认为,世界上没有绝对的普世价值,但有相对的普世价值。观念形态的东西很难存在真正意义上的普世性。从人类发展史看,几乎没有形成从古至今不变的、适用于所有人的普世价值。那种所谓的适用于所有人适用于所有时间、所有地点,不以任何条件为转移的、必然性的普世价值,事实上是不存在的。普世价值只能是一种有限度的价值统一。是人类交往中逐渐形成的共同的价值取向。有人或许会说,人们从古至今一直推崇的“真善美”,难道不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吗?可是人们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不同的民族、国家、阶级、阶层,对它们内涵的理解是有很大差异的。这种内容上的差异性无不反映着特定时代、特定族群的独特性。也就是说,这里的普世性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
第三种观点认为,人类社会有普世价值。普世价值就是普遍适用的、含有“根”的意味的价值,即符合人性根本需要的价值。就是植根于人性基础上所获得的某种文化的概括。普世价值观,是指世界各地的人们普遍赞成,社会各个阶层、各个宗教、各个民族普遍赞成的价值观。普遍赞成,就是多数人赞成,并不是人人赞成。承认普世价值,是因为人类除了各自的个性和特定群体的共性外,还存在着超越于一切差别的共同性,就是通常说的“人性”,也可以说是人的天性,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性。东方的,西方的,只要是拥有着共同的身理和心理特征的人,总有其共性的地方。这是人区别于其他动物同时也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原因。尽管在东西方的思维习惯上有着不同的方式和传承,但承认共通的人性则是阐明人道,孵化理性,建立文明以及进行繁衍和发展的人类的基石。人类普世价值的存在,不否定各民族在迈向文明未来时保有自己的特色文化,也不否认各民族根据自己的现实选择前进的节奏和行动的策略。人类文明的普世价值是永恒的,而民族特色是会变化的。
二、普世价值的类型
有学者把普世价值分为应然的、观念的和实然的三种类型。认为,所谓普世价值,就是人类天赋共同需要的对象,或者也可以说是人类天赋共同需要的内容。人类天赋的共同需要就是人类的共同本性,所以普世价值首先就是人性层面的普世价值。由于潜在的普遍需要并不等于普遍需要的实现,所以人性层面的普世价值同时又是应然的普世价值,而不是实然的普世价值。没有应然的普世价值就不可能有观念的普世价值和实然的普世价值,有应然的普世价值则就会有后者的逐步形成与逐步实现,所以应然的普世价值是最根本的普世价值。
人们认识到应然的普世价值后,就会形成相应的普世价值观。从应然的普世价值到普世价值观,这是人类自我认识的重大进步,也是人类文明的重大进步。人性层面的普世价值是纯粹应然的普世价值,观念层面的普世价值则是从纯粹应然的普世价值到实然层面的普世价值的过渡环节。普世价值观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转化为实然的普世价值。从应然的普世价值到观念的普世价值再到实然的普世价值,这是一个漫长的世界历史进程。时至今日,这一世界历史进程未能完成。
普世价值观包含哪些内容?学者们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认为,普世价值观无非就是引导教化人们,以人为本比以其他的东西为本好,人要有尊严地活着,自由比奴役好,法治比人治好,公正比歧视好,平等比特权好,尊重比歧视好,宽容比狭隘好,和谐比争斗好,理性比极端好,仁爱比冷漠好,多彩比单调好。
有学者指出,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很多具有普世价值的思想和主张,比如“仁者爱人”,“和为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忠恕之道”,“中庸之道”,“杂于利害”,“天人合一”,“和而不同”等。中华文化尊崇仁爱、宽容、和谐、诚信、正义、民本、“和而不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基本理念,和普世价值观是一致的。
有学者认为,普世价值主要包括人类在天赋上对于幸福、自由、平等、博爱、人权、民主、法制、公平、公正等等基本价值的普遍追求。
还有学者强调,自由是普世价值,因为自由是一切价值的基础。但是,这种观点遭到另外一些人的反对。他们认为:“自由”、“民主”、 “人权”等价值观,作为一种形而上的思想,本无可厚非,也确实得到了世界上大多数人的认同,但扣上了“普世价值”的帽子,性质就变了!这等于在人类的思想上虚构出了一个“上帝”,任何对“上帝”有所怀疑的人都是邪恶的异教徒,都应该被打入十八层地狱!人类在这样的“普世价值”面前,还有什么真理可言?因此,不能把西方的价值观等同于普世价值,不能把普世价值标签化。
从国内学人最近这场关于普世价值观的大论战来看,学术界思想比较解放,不同观点激烈碰撞,针锋相对,各抒己见。这样的学术论战对全面、深入地认识普世价值观,建构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但是,到目前为止,国内学术界尚缺乏对普世价值观的基础性研究。即便是赞同普世价值观的人也只是笼统地将其定义为世界上绝大多数人承认的价值观,植根于人性的价值观。而对普世价值观的构成要素、特征、内涵、外延、形成方式及其影响没有做基础性的研究。由于概念界定不严密、不周详,论战双方常常把普世价值观与其他各种各样的价值观相混淆,使普世价值观成了包罗万象的大杂烩。因此,需要对普世价值观进行全面、深入、细致的研究。